成都限号最新规定
导读:
成都限号最新规定对于限行车辆、时间和区域实行了尾号限行的规则。限号规定是当地政府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达标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对于处在限号的期间在限行范围开车出行的,是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的。
(一)成都限行车辆:所有“川A”及外地籍号牌汽车。
(二)成都限号限行时间和区域:工作日的7:30—20:00,由二环路(含二环高架路和底层道路)与三环路(含)之间区域内所有道路,调整为绕城高速(G4201)(不含)以内所有道路。
(三)成都限号的“尾号限行”规则:
1、上述限行车辆按照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的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分为五组,每两个号码为一组,每个工作日禁止一组在上述限行时间和限行区域内通行。尾号组合及对应规则分别为:星期一为“1”和“6”;星期二为“2”和“7”;星期三为“3”和“8”;星期四为“4”和“9”;星期五为“5”和“0”。
2、星期六、星期日因调休变更为工作日的,不实施“尾号限行”。
城市长期每天限号的时间,一般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限号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个城市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号时间。
例如天津,工作日(一般指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不算工作日)为7时至19时,限行范围:外环线内(不含外环线),外地车要同时遵守两种限行规则:早晚高峰+尾号限行。
(一)早晚高峰:工作日7时至9时和16时至19时,禁止外埠牌照机动车(北京牌照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除外)在外环线(不含)以内道路通行。工作日(一般指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不算工作日)。
举个例子:你的车牌尾号是当天限行的号码,你在7时至19时禁止在外环线以内道路通行。如果尾号不是当天限行号码,限行时间仅仅是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期,即7时至9时和16时至19时,其他时间都可以进入。
(二)尾号限行:2018年7月9日至2018年10月7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限行机动车号牌尾号分别为:星期一:3和8。星期二:4和9。星期三:5和0。星期四:1和6。星期五:2和7。(机动车号牌尾号为英文字母的按0号管理)。
处罚规定:未按规定时间、道路、区域行驶的,罚款200元不记分。违反禁令标志指示的,罚款100元记3分。针对在外环线以内对于机动车违反尾号限行或外埠牌照机动车违反早晚高峰限行规定,3小时以内驶出限行区域记一次处罚。同时,在外环线以内对于机动车违反尾号限行,或外埠牌照机动车违反早晚高峰限行规定的,3小时以内驶出限行区域,记一次处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成都限号最新规定的相关知识,车辆限行对我们日常生活肯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这种不便其实也都是我们自己不注意所造成的,所以小编在这里呼吁大家尽量要绿色出行。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尾号限行是为了交通顺畅和空气质量达标而采取的政策,现在变成了长期的政策,一个是为了减轻车辆快速增长而造成的交通负担,再有就是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把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么成都限号查询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以下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单双号限行制度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催生的一种交通制度。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北京开始单双号限行。单号日子时候,只能车号的末尾数字是单号的私家车可以上路,双号日子的时候,只能车号末尾数字是双号的私家车可以上路。措施实施以后对城市交通拥堵起到缓解作用。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成都限号时间几点到几点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实习期未满一年上高速出了事故,如果有驾驶人陪同,则可以理赔。如果没有持相应或者更高准驾车型驾驶证三年以上的驾驶人陪同的,出事故后,应根据当事人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但交强险肯定赔偿。
驾驶证满期换证的,需要提前九十天才能办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在驾驶证有效期满前九十天,携带本人身份、机动车驾驶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等材料,前往车管所申请换证。
法律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有下列要求: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应当载明当事人及涉事车辆基本信息、事故发生经过、形成原因的分析、责任认定等方面内容;应当加盖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其他要求。
连环追尾相撞应这样确定各方的责任:根据连环追尾各方机动车驾驶人的过错程度及对其行为交通事故的作用大小,确认相应的责任划分。但如果都不存在过错的,应当认定都没有责任。
交通事故要负全责的情形有以下三种:1、交通事故的逃逸者负全责;2、交通事故中故意毁坏证据的一方负全责;3、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由机动车承担全责,但是行人必须无过错。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原则的主要是:行为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因果关系责任原则、公平原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应当依据当事人行为作用和当事人过错,兼顾公平原则等多方考虑,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