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知识 > 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

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1-23 08:56:56 人浏览

导读:

有一些女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时候,可能已经怀孕了,大家知道如果怀孕了的话,是不可能在监狱里边服刑的,有些人就利用这一点实施犯罪行为。那么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有一些女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时候,可能已经怀孕了,大家知道如果怀孕了的话,是不可能在监狱里边服刑的,有些人就利用这一点实施犯罪行为。那么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一、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

  可以取保候审,应该逮捕的可以监视居住,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可以监外执行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

  (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二百六十五条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二、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期限

  人民法院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的期限刑诉第151条第1款第2项开庭10日以前。

  人民法院将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的期限刑诉第151条第1款第3项开庭3日以前。

  人民法院的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的送达期限刑诉第151条第1款第4项开庭3日以前。

  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的期限刑诉第151条第1款第5项开庭3日以前。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的期限刑诉第168条第1款自受理后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有刑诉第126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延长审判期限刑诉第168条第1款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再延长1个月。

  三、刑事案件上诉期限

  无论是当庭宣判还是定期宣判,上诉期都是从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实践过程中,经常有当庭宣判后超过五日才向当事人送达判决的情形,但是这不影响上诉权的行使,只有收到判决书,才能计算期限。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刑事案件中对怀孕的罪犯会怎么判”全部内容。综上所述,应该逮捕的可以监视居住,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可以监外执行。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