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工伤鉴定 > 劳动能力鉴定 > 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

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29 12:39:30 人浏览

导读:

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者受到工伤,往往会对自己的劳动能力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当事人会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劳动能力,那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是什么?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者受到工伤,往往会对自己的劳动能力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当事人会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劳动能力,那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是什么?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

  基本也就是大部分的意思,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是医学上的名词,指的是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等。

  1、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等,经治疗后遗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单肢瘫,肌力3级。

  (2)两肢或三肢瘫,肌力4级。

  (3)单手或单足全肌瘫,肌力2级。

  (4)双手或双足全肌瘫,肌力3级。

  2、长期中度呼吸困难。

  3、心功能长期在Ⅱ级。

  4、中度肝功能损害。

  5、各种疾病造瘘者。

  6、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7、一眼矫正视力≤0?05,另眼矫正视力≤0?3。

  8、双眼矫正视力≤0?2或视野半径≤30度。

  9、双耳听力损失≥91分贝。

  10、符合《职工工伤与致残程度鉴定》标准5至6级者。

  二、丧失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标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的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处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部分。

  三、劳动能力丧失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的伤残鉴定根据时间可分为暂时性劳动能力丧失和永久性劳动能力丧失。暂时性劳动能力丧失是指损伤或疾病致使机体功能障碍,经一段时间的治疗痊愈后,其劳动能力可以恢复;永久性劳动能力丧失是指损伤造成的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治疗仍不能恢复或仅能部分恢复。劳动能力的丧失根据其表现程度一般伤残鉴定可分为四种: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损伤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或畸形,其受损伤的组织器官完全丧失或存在严重功能障碍而不能执行其应具备的功能,需有特殊的医疗依赖,需完全或大部分护理依赖,离开这种特殊的环境,受害者就会发生死亡或无法生活。例如,植物状态、高位截瘫、重症肌无力等。

  (二)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损伤或疾病造成组织器官大部分缺失或明显畸形,使受损器官功能中等度以上障碍,需一般性医疗依赖及有时需要他人帮助,脱离这种环境有可能危及生命。例如偏瘫、中等程度的智力低下、频发性的癫痛等。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定义的相关内容,劳动者因为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应当进行赔偿。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法律快车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