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同居纠纷 > 同居财产 > 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

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4-07 17:33:13 人浏览

导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情侣在结婚前已经开始同居,同居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同居能够很好地让我们认识到对方的生活习惯是否与自己相符;另一方面对于同居的财产不受法律保护的。那么,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情侣在结婚前已经开始同居,同居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同居能够很好地让我们认识到对方的生活习惯是否与自己相符;另一方面对于同居的财产不受法律保护的。那么,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

  男方【甲方】汉族,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

  女方【乙方】汉族,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

  甲,乙方与自XXXX年X月X日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未办理结婚登记),现因感情不合,无法共同生活,故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同居关系,并就财产,存款,债务,抚养权,探视权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与乙方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解除同居关系。

  (二)同居关系期间两方共同财产,银行所有存款,银行账号全部归乙方个人所有。

  (三)同居关系期间两房共同债务,解除同居关系后,所有债务归乙方个人承担。

  (四)儿生于XXXX年X月X日,解除同居关系后归甲方抚养,乙方不需负担儿子抚养费(托儿费,医疗费等)所有任何费用,乙方可随时探望甲方抚养的孩子,甲方不得借故阻挠。

  (五)本协议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扰乱对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否则应赔偿对方人民币五万元整。

  (六)六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等法律效力,在双方签字后立即生效。

  (七)上述协议是由双方慎重考虑,反复协商一致达成,没有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的情况,内容真实无误,双方保证执行并对此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一方违约,则需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十万元人民币。

  甲方:乙方:

  日期:

  二、同居财产分割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同居财产在分割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步骤:

  (一)对全部财产进行清点和估算。

  先确定哪些是属于私人财产,哪些是属于共同财产。然后估算出共同财产的价值,并经双方认可。

  (二)确认每一项财产的产权,即搞清每一项财产应该属于谁。

  为了共同生活,以及在开始共同生活后,双方会共同购置或拥有一些财产。最常见的有家具、家用电器、房产、汽车、银行存款、股票、期货、债券、艺术品、古董、名贵宠物和花卉等。

  在共同购置这些财产时,如果双方当时没有做任何约定,从理论上讲,应该这样确认产权:以谁的名义登记、落户的,产权就归谁(如房产、汽车、银行存款、艺术品、古董等)。如果不需要登记的,原则上由谁购买、使用、照顾、保管就归谁。如果是双方共同购买、使用或照顾、保管,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如家用电器、家具、宠物等),则应通过协商,决定由一方完整地获得该财产,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文。而另一方则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债权、股权、期权、其他财产的所有权、实物等)。不适用上述原则的,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三)对财产进行合理的分割。

  因为产权所反映的状态,并非为合理或真实的状态,双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产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割。具体方法因案而论。

  其实如何分割同居期间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早就有规定,即同居关系不同于夫妻关系,同居期间的财产并不必然是共同财产,主张分割财产的一方要提出有关证据,才能享有对同居期间积累财富的所有权。

  三、如何认定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

  双方共同财产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为同居期间所取得的财产,同居以前一方所得的财产,解除同居关系后一方所得的财产以及一方死亡后另一方所得财产,都不属于共有财产。

  二是必须依法归双方共同共有的财产,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并非当然归双方共同共有,法律规定归一方所有的财产,或者双方约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不属于共有财产。

  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是指由双方共同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用于债务清偿的财产,主要包括:

  (一)工资、奖金;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配协议书的相关知识,同居关系所产生的纠纷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来保护,这给同居的财产纠纷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建议那些已经有共同生活意愿的人应该直接去进行登记结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