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人身权 > 名誉权 > 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

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0-20 09:23:30 人浏览

导读:

我们有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和明星同名的店子招牌或者一些和他们名字相象的名称的招牌,其实这种照片如果流传度广的话是会侵犯他们的名誉权或者是肖像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侵害名誉权损害事实呢?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及其相关问题。

  我们有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和明星同名的店子招牌或者一些和他们名字相象的名称的招牌,其实这种照片如果流传度广的话是会侵犯他们的名誉权或者是肖像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侵害名誉权损害事实呢?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一下关于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及其相关问题。

  一、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另外,侵权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仅仅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如双方间在无第三人在场的私人场合相互辱骂,这种情况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故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2、侵权人主观有过错

  主观有过错,是指侵权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

  此外,鉴于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

  3、存在损害后果

  名誉权被侵害,将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受。

  因此,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或者没有导致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名誉权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需存在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损害结果的产生是源于侵害人的侵权行为。例如,公开诽谤某妇女,散布该妇女不正当两性关系的虚假事实,致使该妇女精神遭受巨大损害,痛不欲生而自杀自亡。

  综上,如果发布视频的人有诋毁李小璐的故意,又给李小璐造成了伤害,发布视频者就应该要承担侵权责任。名誉权的侵害其实无处不在,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建议您,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必要时可以咨询相关律师,以此获得维护自己权益的好方法。

  二、侵害公民名誉权应承担的责任方式主要有以哪些?

  侵害公民名誉权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受害人对于正在发生的侵害,如加害人正在宣扬传播受害人的隐私资料、侵入受害人的私生活领域等,可以请求停止侵害,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等。

  (2)赔礼道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在适用此种民事责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侵权人在实施赔礼道歉前,必须事先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如果不经过法院的审查,即使侵权人进行了赔礼道歉,也被认为无效;第二, 如果侵权人拒不赔礼道歉,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的轻重,对侵权人予以罚款、拘留。

  三、如何确定侵害名誉权赔偿金额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赔偿,除应考虑受害人是否有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外,还应当有适当的标准。

  1、从侵害情节来考虑,侵害情节较重,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的,可以予以赔偿。

  2、从受害人的谅解程度考虑。如果责令加害人承担非财产责任后,受害人能够谅解,就说明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已经平复,可以不予以赔偿。

  3、从加害人认错态度考虑。如果受害人谅解而加害人仍不认识错误,则不能因为受害人精神创伤的平复而对违法行为不予以制裁,仍应责令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侵害名誉权精神受损如何认定及其相关问题。侵害名誉权损害事实的认定就是心为人客观上有损害事实并为第三人所知晓,然后侵权人主观有过错并存在损害后果而且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咨询我们法律快车的在线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