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百度曝光个人QQ并且恶意造谣导致我被他人骚扰 在法律上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权?

更新时间:2019-05-13 12:12:41人浏览
问题描述:
有人在百度曝光个人QQ并且恶意造谣导致我被他人骚扰 在法律上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权?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9980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保持其私生活中的秘密不为他人知悉的权利。但任何人的个人隐私都必须限定在合法、合乎道德和合乎社会需求的范围内,对于任何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人都有权揭露和干预。
也就是说,公民为维护个人权利的需要,在必要范围内了解他人隐私,则不构成侵犯隐私权。侵犯隐私权和了解隐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意义上的侵权,必须具备侵权的法律要件,即有非法的行为、损害后果,以及非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单纯地了解他人的隐私,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随意加以扩散、宣扬或者用于其它非法用途,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也不能算侵害隐私权。
2019-05-13 11:51:34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9719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 《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2019-05-13 11:57:38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4893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网上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轻者违法,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则涉嫌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聘请律师代为辩护。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2019-05-13 12:12:41
人格尊严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8420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遭遇他人骚扰是一件极其厌烦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何时何地进行骚扰,给被骚扰者带来的困扰是不可以估量的,轻则影响生活工作,严重还可能导致被骚扰精神压力增大,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被骚扰者遭遇严重侵权的话是可以请求赔偿的。
被人骚扰,作为被骚扰者可以要求对方停止骚扰,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至于说能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需要根据情况而定:
首先了解一下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受理。
由此,如果说他人公开你的个人隐私达到引起你注意的目的,从而不断骚扰你,此种情况是可以依据法律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精神损害赔偿索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9-05-13 12:08:1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刘莉是某学校的教师,刘立是一名工人。有一天,学校收到一封寄给刘莉的信,收发员误将信交给了刘立。刘立拆阅后,见信中有“你身体有什么感觉,要是
隐私权
人浏览
网上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轻者违法,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则涉嫌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聘请律师代为辩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侵犯他人隐私罪怎么判
侵犯他人隐私罪怎么判
侵犯他人隐私罪,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
刑事辩护
次播放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否属于侵害肖像权?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否属于侵害肖像权?
属于。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指不法行为人恶意的丑化、玷污、毁损他人的肖像。恶意侮辱的表现形式包括:涂改,歪曲他人的肖像;在他人肖像上打上""印记或者添画胡须、痣、疖
肖像权
人浏览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
刘A是某学校的教师,刘B是一名工人。有一天,学校收到一封寄给刘A的信,收发员误将信交给了刘B。刘B拆阅后,见信中有你身体有什么感觉,要是怀孕的话,赶快采取措施等
肖像权
人浏览
隐私权是公民的重要的人格权之一,是公民享有的对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权利。任何偷窥、偷拍他人隐私场所,或者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都侵犯了他人的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恶意中伤他人违法吗
恶意中伤他人违法吗
恶意中伤他人一般来说是不会构成犯罪的,但是造成严重后果的除外。恶意中伤他人可能构成诽谤罪,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
刑事辩护
次播放
侵犯他人隐私权属于违法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例如: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诽谤侮辱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可起诉。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您好,报警,马上到法院起诉侵犯隐私权,谢谢。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的区别:户口本不分户,子女无法享受补贴,不需要缴纳费用。户口本分户后,家庭的土地会重新进行划分,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土地;父母子女有两个宅基地,
民法
人浏览
比较困难,建议协商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承担刑事责任,刑事的责任年龄是16周岁。民事方面,自己有工作收入的,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民事责任;尚在学习的,属于限制民事
民法
人浏览
构成诽谤和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解决。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建议搜集相关证据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强制迁出户口的情况:离婚后房子已经明确的判属归于其中的一方,另外一方就是不迁出户口,可以强制迁出。房子因为买卖或者是继承发生了产权上面的变化,现在产权的拥有者可
民法
人浏览
你可以搜集肖像权侵权的证据,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沈抚新区派出所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
民法
人浏览
属于侵犯肖像权行为,可以起诉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精神抚慰金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不能用。户口被注销后,原身份证均已失去法律效力。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户口被注销,按规定身份证均应由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将身份证收回。
民法
人浏览
是的,收集侵权证据,准备上法院起诉或要求消除影响
全部6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查户口所在地的办法:查询自己户口可以到现居住地派出所查询,携带上身份证到户籍科查询,公民身份信息属保密范围,互联网上个人无法查询。个人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有相关记录
民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