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民法典 > 人格权 > 人格权一般规定 > 关于人格权的有哪些

关于人格权的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9-15 17:29:49 人浏览

导读:

人格权对于保障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并不是只有自然人具有人格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也具有人格权,只不过二者所拥有的权利范围不大一致。那么关于人格权的有哪些?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

关于人格权的有哪些

一、关于人格权的有哪些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此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二、一般人格权是指什么

一般人格权是以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概括性权利。通常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与人格平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不受侵犯和自主行为的权利。如公民享有身体自由权,非依法律不得对公民进行逮捕、拘禁、搜查或处罚;享有婚姻自由权,有权依法自主缔结或解除婚姻关系;有通信自由权,非依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其通信不得被扣押、隐匿或毁弃;有住宅自由权,其住宅不受侵犯,不受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

人格尊严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人”所应有的最基本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并得到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不受民事主体行为能力、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有民事主体所应获得的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最起码的尊重是一样的。

人格独立指民事主体的人格由自己支配,其存在不依赖任何外在力量,其意志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强制。

人格平等指民事主体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人身依附与从属关系,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人格平等意味着民事主体享有平等的资格和机会。至于最终结果是否平等,则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机会的把握、风险的防范等因素。

与各种具体人格权相比,一般人格权具有如下特征:

1、概括性。一般人格权在构成上表现出集合性,是各种具体人格权的抽象与总括,反映具体人格权的本质特征与共同目的。

2、普遍性。一般人格权作为民事主体享有的人格利益的一般抽象,不会因为权利主体或权利构成的不同而出现差别。自然人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个体因素的差异如何,社会组织不论其组织形式、财产多寡、规模大小有何不同,均普遍享有一般人格权。

3、专属性。一般人格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只能由权利人自己行使,不可转让或抛弃。

4、法定性。一般人格权虽然具有概括性与普遍性,但其主体范围、存在形式等仍要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前提。

三、人格权的类型

对于人格权而言,虽然可以将其区分为宪法上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上一般人格权,但两者又因为人权而发生必然的联系,即宪法基本权利通过其所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民法人格权制度的发展。这点在德国宪法法院在“路特案”的判决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该案的审理中,宪法法院认为,在基本权利中可以发现“客观价值秩序”,这种价值秩序遍及全部的法律体系,特别强烈的影响那些以有约束力的规则代替当事人意志的法律领域;这些客观价值对公共利益是根本性的,应该被保护防止不管来自何方——公的或私的侵害;在这里,宪法法院不再宣称基本权利的规定对私人关系具有直接效力,而是主张宪法秩序“影响而不是管制私法规范”。这里所谓的“客观价值秩序”实际上就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权,宪法规范不能直接适用于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能通过其所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私法的解释和适用。私人之间在彼此的交往时之所以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生命、名誉与财产,并非是因为所有人都应受宪法基本权利拘束的结果,而是源自于人类共同生活的传统常规,这个传统常规是最基本的,连基本权利都要以它为基础来建构;同时,“无论是根据基本权利的客观法面向或其他方法,都举不出坚强理由说明为何基本权利也可以在私法领域类推适用。只有支配整个法秩序,同时也表现在基本权利上的有关人类图像(Menschenbild)的价值判断,才能影响民法的立法者以及适用概括条款的民事法院的法官。”这里的“传统常规”、“人类图像的价值判断”实际上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权,它既影响宪法基本权利的发展也影响民法的制定。

综上所述,人格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证的法律体系中可以分为宪法上的人格权和民法上的人格权,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权利。虽然在现代社会,人权中的法定人权主要在宪法中规定,但在本质上作为一种道德权利的人权,体现的是整个法律体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它对宪法上的人格权和民法上的人格权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法律实践上,现代法律实践只能根据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所体现的人权价值来影响民法人格权制度的发展,宪法在这里只是提供了民法人格权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合理性依据,民法上人格权的确认和保护仍应由民法来完成。而鉴于法学实践,人格权将是细分其自身权力及权利义务的有效分水岭。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编辑整理收集的合伙有抽象人格吗的法律知识。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人格权包括了姓名权、隐私权、荣誉权等,每种权利对于保护自然人和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人身或财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引用法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

  • 人身权都有哪些
    人身权都有哪些

    所谓的人身权其实是“财产权”的对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没有直接的经济内容的权利。那么,人身权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将继续为您介绍人身权的相关知识,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损害赔偿
    人浏览
  •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人格权是一种非财产权,因而与财产权相区别。人格权是一种支配权,因而具有排他的效力
  • 违约金有哪些种类
    违约金有哪些种类

    违约金的种类包括:(1)约定违约金,即当事人协商所约定的违约金;(2)法定违约金,即法律所规定的违约金;(3)混合违约金

    #合同法
    次播放
  • 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哪些
    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哪些

    我们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对于公民的保护也是比较重视的,公民的人格权很多朋友们并不太了解,其实人格权包含的内容是相对较多的,这样也是为了更多的保护公民的权益,那么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哪些?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人格权
    人浏览
  • 人身权分类有哪些
    人身权分类有哪些

    人身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那么人身权分类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损害赔偿
    人浏览
  •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人格权是一种非财产权,因而与财产权相区别。人格权是一种支配权,因而具有排他的效力
  • 具体人格权包括哪些
    具体人格权包括哪些

    下列权利是具体的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并且自然人还享有基于人

    #损害赔偿
    人浏览
  • 人身权有哪些
    人身权有哪些

    人身权简单的来说指的是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是一种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身权也被叫做非财产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下面为你整理介绍了人身权有哪些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损害赔偿
    人浏览
  • 被扶养人包括的有:1、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2、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3、受害人应承担抚养义务的未成年人。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 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是一种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格权,另一类是身份权。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需的权利
  •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可将合同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规
  • 司法鉴定机构合法具有这项业务即可
  • 诽谤名誉侵权怎么处理
    诽谤名誉侵权怎么处理

    诽谤名誉侵权的处理是需要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等赔偿损失,如果侵权行为严重的情况下,是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名誉权
    人浏览
  • 您好,请问您询问的是哪方面的?一般最直观的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我的主页可以联系,我会全力为您解决问题!
  • 网上侵犯名誉权管辖
    网上侵犯名誉权管辖

    网上侵犯名誉权的管辖是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的,其中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名誉损失的起诉方式是当事人带上相关材料到法院提起诉讼等。

    #名誉权
    人浏览
  • 同事恶意诽谤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恶意诽谤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治安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 侵犯他人名誉的后果
    侵犯他人名誉的后果

    侵犯他人名誉的后果是可以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行为、赔礼道歉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侵害名誉权起诉的抗辩事由是内容真实、行使权利、舆论监督等方式。

    #名誉权
    人浏览
  • 一、发侮辱信息报警有用吗1、发侮辱信息报警有用。行为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受害人可报警。公安机关可根据情节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 侵犯他人名誉权是什么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名誉权是什么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名誉权是一般违法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若情形严重的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名誉损失的起诉方式是当事人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到法院提起诉讼,等待法院受理等。

    #名誉权
    人浏览
  • 辱骂他人的处理如下:1、辱骂他人可能涉嫌诽谤罪,以暴力或者是其他的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或者是捏造事实去诽谤他人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以五日以
  • 恶意诋毁他人名誉怎么处理
    恶意诋毁他人名誉怎么处理

    恶意诋毁他人名誉的处理是可以由公安机关对过错方处五天到十天的拘留,并处罚款,如果情节严重是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侵害名誉权构成的标准是发生侵权的行为、对被侵害人造成损害等。

    #名誉权
    人浏览
  • 1、受害人可以及时报警处理,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权。报警是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诽谤造谣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报警是有用的。2、有下
  • 侵权名誉权可以要求怎样赔偿呢
    侵权名誉权可以要求怎样赔偿呢

    侵权名誉权可以要求的赔偿有赔偿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或者是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民法典规定名誉权侵权诉讼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

    #名誉权
    人浏览
  • 侵犯未成年肖像权的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第一款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 拍摄视频可能属于侵犯肖像权。如果未经肖像的所有权人同意,并且实施了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的行为的,是侵犯肖像权。若是经过同意的,则不属于侵权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包括未经他人允许,又不是出于公益性、新闻性目的,擅自将他人照片用于营利或者公开传播,又或者是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法律分析:发别人照片还辱骂别人,这种做法是犯法的。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