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民法典 > 总则 > 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12 14:46:35 人浏览

导读:

实践中,对于合同欺诈的行为一般是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的,但是还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定条件。那么,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一、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一)我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在《民法典》中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的行为。

  (二)欺诈行为常常因触犯多个法律部门的规定,从而将使行为人承担民事的、行政的乃至刑事的责任。

  二、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

  (一)欺诈人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诱导对方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采取欺诈手段实现签约目的。

  (二)欺诈人对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关键性事实作虚假介绍,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向对方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承诺,以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

  (三)所签合同生效后欺诈人通过双方履行该合同,达到其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0目前合同欺诈的突出特点是欺诈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具有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同时可能还积极履行所签合同的部分条款,即通过履行一定的合同义务,从被欺诈方获得不法利益。

  合同欺诈不同于合同纠纷

  合同欺诈也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但不同于合同纠纷。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人有没有骗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客观上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有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惟一的标准。

  区别一: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根本没履行合同的意愿,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就是合同欺诈行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或主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履行能力,虽经过努力仍不见成效的,则按合同纠纷处理。

  区别二:合同签订时和合同签订后行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却虚构事实或制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达到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构成合同欺诈。如果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作失误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三、民事欺诈要不要坐牢

  对于民事欺诈的行为一般是不会涉及到刑事犯罪的,但是如果情节比较的严重的话。民事欺诈不要坐牢。民事欺诈属于民事案件,坐牢触犯的是刑法。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可知,对于民事的欺诈行为一般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