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专利法 > 专利动态 > 专利对于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

专利对于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07 04:10:10 人浏览

导读:

为准确反映我国企业运用专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年度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记录,组织成立课题组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开展了专项研究。有专利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规

 为准确反映我国企业运用专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年度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记录,组织成立课题组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开展了专项研究。

  有专利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工业企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6225万家。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34.8416万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53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4.2271万家,分别占81.7%、8.3%和9.9%。内资企业属国有的有9746家,占2.8%。分地区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企业数分列前四位。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2.7412万家,占6.4%;共有研发人员152.1万人,研发经费支出3075亿元,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6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3679.4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7077.9亿元。

  4.2%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当年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有1.7884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最多,四行业大类共有7790家,占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6%,而四行业本身企业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22.4%,充分表明四行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活动比较活跃;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均为15.1%,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紧随其后,分别为13.1%、12.1%、9.8%和8.4%(见表1),显示上述行业企业的专利意识较高。

  分地区看,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5省市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最多,共有1.1014万家,占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1.6%,这一方面说明以上5个地区的企业专利申请活动相对活跃,另一方面也与上述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地区企业所占比重为55.9%)有关。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依次分别为9.6%、8.5%和6.0%(见表2),显示京沪津3市企业的专利意识相对而言是最高的;接下来是西藏5.6%、广东5.1%、陕西5.0%、宁夏4.9%、湖北4.7%和江苏4.7%;比重最低的3个省是内蒙古1.4%、江西1.7%和青海1.7%,表明这些省区企业的专利意识较为薄弱。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权的比重为3.1%: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当年获得专利权的企业有1.3279万家,占3.1%。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获得专利权的企业数最多,四大类行业共有6367家,占获得专利权企业总数的47.9%,高出四行业提交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43.6%)4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四行业企业申请的质量相对较高。各行业获得专利权企业所占比重情况与申请情况接近,比重最高的行业是烟草制品业,达13.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达到13.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9.0%,专用设备制造业为8.3%,医药制造业为8.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7.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7.0%(见表3)。

  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获得专利权的企业数最多,共计8311家,占获得专利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获得专利权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和北京,均为7.4%,接下来是天津5.4%、广东4.1%、陕西3.4%、江苏3.3%,云南和湖北均为3.2%(见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一)专利申请情况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6.6626万件,占当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23.2%。其中发明专利4.753万件,占28.5%,比当年国内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27.1%)高1.4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专利申请量计算,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不到0.4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为0.1件;在申请专利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申请量9.3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2.7件。

  分行业看,在工业行业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企业有专利申请16.4974万件,占总数的99.0%。在行业大类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3.1114万件位居第一,接下来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256万件、通用设备制造业1.2671万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176万件、专用设备制造业1.156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最多的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8万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507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154件。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超过50%的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5.7%,医药制造业55.0%。

  分地区看,当年专利申请最多的为江苏,共申请3.7459万件;其次为广东,3.5475万件;上海、浙江、山东以1.8041万件、1.6061万件、9533件分列三、四、五位。发明专利申请数最多的依然是广东1.7066万件,第二位是江苏6345件、第三位上海4083件、第四位北京3056件、第五位浙江2703件。专利申请数与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最多的五省市数量之和占全国的比重均接近70%。从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的比重来看,最高的是北京56.2%,青海54.2%、广东48.1%、甘肃46.8%、内蒙古45.0%、天津42.8%,而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分别只有22.6%、21.0%、16.9%和16.8%。可见,广东、北京等地专利申请质量较高;而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这些专利大省的企业在发明专利活动上的表现相对不足。

  (二)专利授权情况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获得专利授权8.0526万件,占当年国内专利授权总量的22.9%;其中发明专利1.1191万件,占13.9%,比当年国内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13.2%)高0.7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专利授权量计算,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专利授权量不到0.2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0.026件。在获得专利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授权量6.1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0.8件。

  分行业看,制造业企业7.9561万件专利授权数占工业行业的98.8%,其中1.1117万件发明专利授权更占工业行业的99.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是当年获得专利授权最多的5个行业大类,分别为1.4809万件、1.1548万件、6721件、6474件和6192件。

  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在前列的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为5567件、1338件、998件、582件和418件;这5个行业大类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到79.6%;而获得发明专利较少的30个行业大类的总和只占到10.4%。从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看,排在前列的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2.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5.5%,医药制造业27.0%。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发明专利较为集中的优势行业。

  分地区看,专利授权居前列的仍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5省市,分别为1.915万件、1.6092万件、8617件、7777件和4060件,合计占到全国的69.2%。获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广东以4963件一枝独秀,第二至第五位的分别是上海995件、江苏823件、天津811件和北京543件,5省市之和占全国的72.3%。

  从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看,排在前列的依次为湖南28.1%、天津26.4%、广东25.9%、北京23.0%、云南21.7%;江苏和浙江则排位靠后。

  有专利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一)有专利申请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概况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572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7078亿元,新产品出口额14124亿元,利润总额30714亿元,工业总产值517690亿元。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1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339万元,新产品出口额331万元,利润总额721万元,工业总产值12146万元。

  从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2008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78亿元,占总量的22.3%;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9233亿元,占51.2%;实现新产品出口额7083亿元,占50.1%;实现利润总额7921亿元,占25.8%;实现工业总产值109890亿元,占21.2%。申请专利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总产值总额双双超过10万亿元。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893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6346万元,新产品出口额3960万元,利润总额4429万元,工业总产值61446万元,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值的5.3倍、12.2倍、12.0倍、6.1倍和5.1倍。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的数量,1/5的产值,贡献了1/4的利润和1/2的新产品销售收入。

  (二)不同控股类型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2008年,企业按控股类型分为国有、集体、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和其他六类。从申请专利的企业效益规模来看,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最高,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70321万元、65966万元、19088万元和254293万元,均为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新产品出口额的9139万元也在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综合分析另几种控股类型,外商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也在平均水平之上,接下来依次是港澳台商控股、其他控股和私人控股,效益最低的私人控股企业的上述指标均不足平均水平的40%。

  产值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是反映企业是否增产增收的主要指标。从产值利润率进一步分析,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5.9%,而其中有专利申请的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达到7.2%,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则只有5.6%。表明专利对于企业的增产增收乃至带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分控股类型看,港澳台商控股企业最高,产值利润率接近7.8%,之后依次是国有控股7.5%,私人控股7.4%,集体控股6.7%,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则相对较低,均为5.9%。

  (三)各地区有专利申请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依次是:江苏66762亿元,广东63365亿元,山东6220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最高的是:广东7470亿元,江苏7285亿元,浙江6409亿元;新产品出口额最高的是:江苏2929亿元,广东2891亿元,浙江1971亿元;利润总额最高的是:江苏4093亿元,山东4035亿元,广东3281亿元;工业总产值最高的是:江苏68107亿元,广东65419亿元,山东62511亿元。

  对于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排序是:广东14997亿元,江苏14539亿元,上海10819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广东4459亿元,江苏3352亿元,山东3289亿元;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1665亿元,江苏1084亿元,浙江689亿元;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1404亿元,江苏1008亿元,山东862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广东15316亿元,江苏14757亿元,山东10522亿元。主要经济大省凭借单位数的优势依然占据前列。

  按平均每个企业来看,2008年,各省市区中主营业务收入的排序是:新疆29513万元,山西22941万元,内蒙古21654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北京4245万元,天津3470万元,重庆2748万元;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北京1039万元,天津993万元,广东550万元;利润总额的排序是:新疆4104万元,黑龙江3601万元,青海3394万元;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新疆22738万元,山西22696万元,内蒙古21929万元。

  从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来看,平均每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排序是:新疆303971万元,甘肃224141万元,青海205359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青海42554万元,内蒙古42339万元,广西35041万元;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福建11170万元,天津7141万元,广东6221万元;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84065万元,青海47003万元,新疆12435万元;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内蒙古197822万元,甘肃191290万元,青海170772万元。以上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与2007年一致,总的来说,专利活动对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明显。但是,东部发达省份太多的小型企业影响了其效益平均水平。

  (四)有专利授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概况

  2008年,从被授予专利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当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36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9%;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6478亿元,占46.4%;实现新产品出口额6265亿元,占44.4%;实现利润总额6769亿元,占22.0%;实现工业总产值91742亿元,占17.7%。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81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19940万元,新产品出口额4718万元,利润总额5097万元,工业总产值69088万元,均高于当年有专利申请企业的平均水平。按大中型企业范围进行比较,高的幅度更多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小型企业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难度更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的基本特点

  (一)企业专利意识不断提升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4.2%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以大中型企业为例,2007年,全国36252家大中型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为4688家,占12.9%;2008年,全国40318家大中型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为6333家,占15.7%。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专利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

  (二)专利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有专利申请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达到7.2%,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则只有5.6%。充分表明专利对于企业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专利就是竞争力。

  (三)专利分布不均衡

  一是各工业行业之间专利分布差距较大。专利申请总量超过6000件,且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的,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行业大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万件,橡胶制品业等14个行业大类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3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等27个行业大类发明专利授权量不足100件。

  二是各控股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从有专利申请企业的经济效益规模来看,国有控股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私人控股企业表现则相对不佳;从专利对于企业增产增收的影响来看,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产值利润率最高,之后依次是国有控股、私人控股、集体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则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外资企业整体技术含量并不高,更多是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要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各省市区工业企业的专利活动和效益呈现不同的情况。东部沿海省市,如广东、江苏等是专利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有专利活动的企业众多,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占全国的大半;但若从专利质量看,这些省份除广东仍然强势外其余均不甚理想,较为突出的还有北京、天津等地;而一些中西部欠发达省份虽然专利活动的总量不多,但多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在计算平均水平的时候反而体现出了一定优势。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专利活动的企业数量仍然不多。从专利申请角度看,2008年,全国42.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7万家,但申请专利的不到1.8万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的只有8766家,约占总量的2.1%。初步表明开展了研发活动的企业有1/3没有申请专利,2/3没有申请发明专利。从授权看,2008年获得专利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3万多家,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权的仅有2542家,约占总量的0.6%。

  (五)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总体上看,2008年,制造业平均产值利润率只有6.1%,远低于采矿业的34.1%。制造业的30个行业大类中,产值利润率超过10%的只有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大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仅4.4%。实际上反映了其在国际分工中总体依旧处于加工装配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挂着高技术的招牌为外商进行简单加工,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产品附加值低。从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看,2008年获得发明专利权数量超过50件的企业只有15家,其中超过一半还是港澳台商和外商控股,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大企业。

  政策建议

  综合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专利活动在规模上达到了一定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积极动力,对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情况复杂,各地区、各行业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专利活动本身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些都说明我国企业运用专利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强化经济政策的专利导向。对于政府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建立以专利的获取和保护为重点的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监测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促进有形投资转化为以专利为核心的市场支配力。坚持自主创新,将专利指标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绩效考核体系,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出口比例,优化贸易结构。

  (二)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专利政策,促进各行业创新能力协调发展。选择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继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培训思路,加强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引导企业更好地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身知识产权,避免无形资产流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大专利保护力度。专利保护是支撑整个专利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专利权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专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特别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赋予政府有关部门查处专利侵权的职责和相应的执法手段,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查处迅速、程序简便的优点。(课题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