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征地补偿 > 征地补偿标准 > 征地树木补偿标准 > 林地树木补偿标准

林地树木补偿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0-08 15:04:07 人浏览

导读:

国家有关部门在对土地进行征用的时候,要按照标准就行补偿,补偿的范围不仅包括房屋,还包括地上物,比如林地、树木等,就林地树木补偿标准、征收土地有什么程序、土地纠纷正确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有关部门在对土地进行征用的时候,要按照标准就行补偿,补偿的范围不仅包括房屋,还包括地上物,比如林地、树木等,就林地树木补偿标准、征收土地有什么程序、土地纠纷正确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林地树木补偿标准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征占用林地的统一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收取和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暂行办法》对征占用林地的补偿规定做出具体规定(可作参考)。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山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被依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个人),必须缴纳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安置补助费。

  第三条林地补偿费:

  1、人工成林林地、疏林地,按征用、占用林地的面积计算,平川地12元/m²,山坡地10元/m²;

  2、天然成林林地、疏林地,按征用、占用林地的面积计算,平川地10元/m²,山坡地8元/m²;

  3、人工未成林林地(含未达到挂果年龄的经济树种),按占用林地的面积计算,平川地8元/m²,山坡地6元/m²;

  4、天然未成林林地,按占用林地的面积计算,平川地6元/m²,山坡地5元/m²;

  5、经济林林地(包括果园、竹林),按征用、占用林地的面积计算,平川地20元/m²,山坡地16元/m²;

  6、特种用途林林地,已成林林地按成林林地的四倍计算,未成林林地按未成林地的三倍计算;

  7、防护林林地,已成林林地按成林林地的三倍计算;未成林林地按未成林地的两倍计算;

  8、苗圃地,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苗木年产值)的八倍计算;株数最大值不超过合理密度;

  9、天然灌木林地,按当地天然未成林地的60%计算,人工灌木林地按当地的人工未成林地的80%计算;特殊灌木林地按当地的人工未成林林地的一倍计;

  10、宜林地按当地的天然灌木林地的40%计算;

  11、迹地按当地的人工未成林地的50%计算;

  12、针阔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按株数及合理密度进行面积分割。

  第四条临时征用、占用林地的,按林地补偿费的50%缴纳,需伐除树木的,还应缴纳林木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征收土地有什么程序

  (一)征地的批准程序

  1、建设项目依法经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

  2、建设单位向市、县政府地政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3、市、县政府地政部门审查后拟订征收土地等方案。

  4、经市、县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

  5、征收土地等方案依法由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二)征地的实施程序

  1、发布征地公告

  (1)发布机关:市县政府。

  (2)发布范围: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

  (3)公告内容: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4)发布后果:公告发布后抢栽、抢种的农作物或抢建的建筑物不列入补偿范围。

  2、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1)登记机关:征地公告指定的政府地政部门。

  (2)登记申请人: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

  (3)登记期限:征地公告规定的期限。

  (4)登记所需材料:土地权属证书证书、地上附着物产权证明等文件。

  (5)不办理登记的后果:列入补偿范围。

  3、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4、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5、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6、土地交付。

  三、土地纠纷正确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土地纠纷正确的解决方式,首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编辑整理的与林地树木补偿标准相关的法律知识,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征占用林地的统一补偿标准,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如果您就相关问题还有疑问的,欢迎向法律快车律师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