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商业招商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经验 > 金融指数期货闲谈

金融指数期货闲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05 06:38:46 人浏览

导读:

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一轮令人刻骨铭心的牛市,只有某种惊人的政策转向,才会导致这一结果在已经过去的2007年中,中国股市从元月最低的2616点,到10月份最高的6214点,涨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如果再前溯12个月,沪指的实际涨幅已经高达5倍。一个

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一轮令人刻骨铭心的牛市,只有某种惊人的政策转向,才会导致这一结果

在已经过去的2007年中,中国股市从元月最低的2616点,到10月份最高的6214点,涨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如果再前溯12个月,沪指的实际涨幅已经高达5倍。

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是,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国家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IPO规模,不仅远远地甩开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而且一举超越了纽约与伦敦两大交易所的总和。

目前全球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中国占了5席;一些此前世界未曾注意到的“行业巨头”,比如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移动、中国铝业、万科……均是今后他人很难超越的本行业全球市值第一。

对于这些幸运的中国企业来说,资本市场将他们的价值充分展现给全世界。借用一位朋友的评论,“牛市是用我们的青春换回来的”——2007年的中国股市,是“一轮令人刻骨铭心的牛市,只有某种惊人的政策转向,才会导致这一结果”。

前瞻新的一年,我国的金融期货市场开通在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金融指数期货,其中又以股指期货可能最先落地。对此,有人很支持,有人很慎重,围绕着对于股指期货的各类“解读”也非常有趣——当然,由于立场不同,各方观点也是相当杂乱、相互矛盾的。

我个人的意见,对于股指期货,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金融指数期货的一个种类,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大家需要认清的特征,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股指期货不是单向的游戏,一般而言,它并不会利多股市,也不利空股市;当然,它有助涨助跌、移峰填谷的作用,但是,它也拉平了机构进场时的平均成本;不管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时上证指数是1000点还是6000点,其市场进入成本都是一样的。了解这一点之后就能明白,在股指期货开通后,市场分析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可以不必长年持有大批的“股票现货”;

第二,股指期货只是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并没有特别神奇的、特别费解的地方。这是因为,只要时间足够长,实盘的走势与虚盘的指引,只是一场狗追尾巴的游戏。在客观世界,狗永远也咬不到自己的尾巴,但在人类所设计的衍生品市场,狗咬到自己尾巴的几率非常接近50%。这就是说,我们已经事先就假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狗有一半的机会可以咬到自己的尾巴,这足以保证这个游戏不至令参与者感到无聊,以至于“放弃追逐”;

第三,对于期货玩家,“只有对错,没有价值”。无论多头还是空头,在期货市场上能够生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阶段性趋势交易者,而不是价值投资者。在这里,你不需要花费精力去研究你所投资的品种到底值不值钱或者值多少钱,只需要把限定的时间(准确地讲,是在你所参与的品种交割时间到来之前)划分成一个个小段,把握每个小段的趋势,以保证你能顺利地从对手的兜里掏出钞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弹性的下跌或是上升,将是不靠谱的;在很短的时间段内,死死咬住一个走向,是必败的选择。

由于结算的关系,虽然谁都知道,市场不太可能在极端的状态下停留很久,股票可以等的,而期货却永远也等不到市场转势的时刻;

第四,衍生工具的有效性,并不如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神奇。绝大多数的衍生品设计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根据买卖的成本,给多一种选择,所谓“双向交易”,无非也就是保证看空的一方能够在未来以“买入股票的方式,退出交易”,或者保证看多的一方能够以卖出的方式退出交易。

事实上,股指期货只是最简单的衍生产品交易工具(针对衍生交易产品,还会设计新的衍生交易品)。股指期货的估值模型,只是相对的估值模型,在经历了很多失败与成功的反思后,才形成今天这种结构的。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必须懂得,每一种估值模型都有天然缺陷,如果你能列举10个支持你的估值模型的理由,我同样能列出10个反对的理由。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这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如果市场中的交易者,甚至整个市场都使用同一种交易模型,我们理应注意规避系统风险——其中最为典型的非“交易趋同化”莫属,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市场疯狂或崩溃带来的严重后果,历史上比比皆是;[page]

第五,一般来说,衍生工具将诱发一次短线的调整,这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资金供给方面的“分流”。即将开通的各类金融指数期货,大多属于“纯交易品”,作为衍生工具,主要立足于保护资金的价值,而不是证券的价值。所以,它不给实体经济提供额外的“升水”,不能为企业融资提供新的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些劣质企业的投资品,或是不够优秀的那些企业的证券产品,将会被市场慢慢冷淡,甚至彻底抛弃。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