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权债务文书 > 债权债务其他文书 > 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

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3 09:30:08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把自己的工资或者其它的余钱存给银行,因为银行是国家掌控的,相比之下会比其它的一些明间机构安全一点。那么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把自己的工资或者其它的余钱存给银行,因为银行是国家掌控的,相比之下会比其它的一些明间机构安全一点。那么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

  1、背书不连续。根据《票据法》第三十三条:“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背书应当连续。持票人以背书的连续,证明其票据权利。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票据的,依法举证,证明其票据权利。”由此可见,当名称与印鉴完全不符时,可通过法律形式证明其合法性,以此来保证其连续性,承兑银行也应解付。

  2、委托收款错误。属于如委托收款行与结算凭证的委托收款行不符和委托收款凭证填写不正确等结算凭证错误,可说明情况,重新填写正确凭证,承兑行应该给予解付。但属于因不懂银行承兑汇票背书填写而造成多处委托收款背书时,则逐个要求其合法取得承兑汇票背书的前手证明背书的连续性,以此依法举证,承兑银行也应给予解付。

  3、背书转让给个人错误。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不允许背书转让给个人,当银行承兑汇票出现一处背书为个人时,解决办法有二:一是持票人可行使追索权,退还给前手。依次类推,直至追索到出票人,要求其更换票据或退票;二是个人的前手与个人后手达成协议,通过书面证明的形式证明背书无效,然后,由个人前手的单位委托银行收款。

  银行承兑汇票背书错误的原因

  1、背书不连续。背书不连续是银行承兑汇票最常见的错误。目前共有2种不连续的方式。

  (1)名称与印鉴完全不符。背书的前手和后手的签章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例如:A转让给B,而在后手签章处却盖了D的印鉴,B与D明显不是一个单位。

  (2)背书名称与印鉴有部分不符。背书的前手与后手的签章缺字或多字或印鉴不清。例如,A转让给XX有限公司,而印鉴部分却是XX股份有限公司,印鉴多“股份”二字。或者A转让给XX有限公司,而印鉴部分是XX股份有限公司,印鉴多“股份”二字。A转让给B,B的印鉴盖的不清,致使无法辨认。这样,连续性无法辨认,影响了解付。

  (3)背书骑缝章盖得不规范或不盖骑缝章。

  2、委托收款错误。

  (1)多处委托收款。表现为银行承兑汇票的几手背书中,有两处以上的背书都注有“委托收款”字样。

  (2)委托收款行与结算凭证的委托收款行不符。具体表现为银行承兑汇票的委托行为XX农行,而结算凭证上却盖着XX工行的结算章。

  (3)委托收款凭证填写不正确。具体表现为付款人名称填写不正确,收款人与开户行填写不规范。

  3、背书转让给个人。

  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第二章第七十四条: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以上条款从法律上规定了银行承兑汇票不能转让给个人。

  作为承兑银行,接到持票人开户行寄来的委托收款凭证及汇票,排除假银行承兑汇票的可能,主要审查:

  1、是否作成委托收款背书,背书转让的汇票其背书是否连续,签章是否符合规定,背书使用粘单的是否按规定在粘单处签章。

  2、委托收款凭证的记载事项是否与汇票记载的事项相符。但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出错,直接导致了承兑的不能解付。

  三、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的区别是什么

  1、本票是见票即付,收款人开户银行收到客户提示的本票后需马上入账,然后才通过银行间的清算系统清算资金。

  2、汇票只能在同城使用,有效期两个月 以上是国内的人民币票据的使用,国外的汇票和本票稍微有区别,例如有效期,签发的要求等,但大致相同。从以上对比可见,汇票和本票的区别,简单说就是使用范围(异地/同城),款项解付(收妥入账/见票即付)和有效期(一个月/两个月)。

  3、银行汇票只能用于异地,银行本票只能用于本城。

  4、银行汇票在付款时银行可以在付款人户和垫款户余额不足时给予垫款,而银行本票在付款户余额不足时不予垫款。

  5、银行汇票使用后有多余款项时银行予以退款,而银行本票不予退款。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哪些全部内容。总的来说,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的错误有好几种,所以在给汇票背书时需要额外注意。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