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权 > 债权担保 > 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

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09 10:38:59 人浏览

导读:

债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让的,债权人转让债权时要通知债务人,通知债务人后,债权转让行为对债务人产生法律效力。债权转让要签订转让合同,那么民法典中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债权转让的性质怎么样?以下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债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让的,债权人转让债权时要通知债务人,通知债务人后,债权转让行为对债务人产生法律效力。债权转让要签订转让合同,那么民法典中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债权转让的性质怎么样?以下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

  民法典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而担保人作为第三人的,债权人可以将债权转让给担保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八条 【担保合同与主合同的关系】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五百四十五条 【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当事人约定非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当事人约定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二、债权转让的特征

  1、债权让与具有非要式性。债权人与第三人就让与债权意思表示一致,债权让与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以外,无须履行特别的合同的形式,债权让与合同是否作成书面形式,不影响其效力。对已经作成债权证书的债权进行让与,虽须交付债权证书,但该行为属于履行附随义务而非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

  2、债权让与具有无因性。债权让与是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可能基于买卖、赠与,也可能是代物清偿,但不论其原因为何及其有效与否,对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并无直接影响。这就是债权让与的无因性。该无因性,其目的在于保障债权流转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3、债权让与是处分行为。债权让与是将债权作为一项财产进行处分,所以要求让与人就债权必须具有处分权限和处分能力。无处分权人让与他人债权除非经债权人追认,否则,其行为无效。

  三、主债权转让需满足的条件

  1、主债权的转让必须是在保证期间内发生的。

  保证期间是担保银行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限。根据《民法典》第693条的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换言之,银行的保证责任随着保证期间的届满而消灭,在保证期间届满之后,主债权人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就与担保银行毫无关系了。

  2、主债权的转让必须依法或依约作出。

  首先,须有合法有效的主债权存在,这是主债权转让的基本前提。其次,主债权须有可转让性,依据债权的性质(如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或基于原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特殊信任关系的债权)或原合同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不能转让。

  再次,主债权人与第三人达成了转让债权的书面协议。

  最后,主债权的转让不得违反主合同或保证合同的约定,比如主合同约定,债权转让须经过主债务人的同意而实际上主债权人转让主债权时未经主债务人的同意,而主债务人又未加以追认,或者主债权人与担保银行在保函中约定,主债权的转让必须经银行的同意,但主债权人转让债权时却未征得银行同意,银行又拒绝追认。

  在上述情形下,主债权的转让对担保银行就鞭长莫及了。

  3、主债权人应将债权转让通知主债务人。

  一般来说,债权转让无需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但主债权人应将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并且债权转让不得增加债务人的负担。债权转让自债务人得到通知之时起对债务人发生法律效力。债权转让只有对债务人发生法律效力之后才能影响到担保银行的责任承担。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而担保人作为第三人为债务履行提供保证的,担保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受让债权。以上就是债权是否可以转让给担保人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