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

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3 07:31:52 人浏览

导读:

事实上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的法律制度,因此当事人受到判决书后拥有决定是否上诉的权利,但是这份权利需要在法定期限实行。所以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将带来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的知识。请大家阅读并了解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文章。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的法律制度,因此当事人受到判决书后拥有决定是否上诉的权利,但是这份权利需要在法定期限实行。所以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将带来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的知识。请大家阅读并了解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文章。

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

  一、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

  刑事诉讼的上诉期限为十日,自接到判决书第二日开始计算 。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必须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书10日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上诉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裁定,提出上诉的期限为5日。原审法院做出判决、裁定后,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请求。

  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指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上诉期限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2日起计算。在上诉期限内,提出的上诉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案件要进行第二审程序。如果超出这个期限,提出的上诉和抗诉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第一审判决、裁定即告生效。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提起上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5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这种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即予裁定驳回申请。

  二、上诉的程序是怎样的

  (一)提起上诉必须是享有上诉权或可以依法行使上诉权的人。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的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起上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如果在一审判决中确认其承担义务的,也有权提起上诉。不服民事和经济纠纷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天;不服民事和经济纠纷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天;上诉期从接到第一审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天算起,逾期不得上诉。

  (二)上诉应递交上诉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附上上诉状副本,并预交上诉费。上诉状应写明上诉人和被上诉人的姓名(法人应写明法人名称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由和编号、上诉的请求和理由等。

  (三)上诉状一般应交原审人民法院,并依照规定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由原审人民法院转呈其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也可以直接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三、刑事上诉期过了怎么办

  对于超过上诉期限的,对判决或裁定不服的,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于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或者是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在此需要提醒以下,提出申诉是不能停止判决或裁定的执行的。申诉,就是当事人对法院判决或裁定不服,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但是,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生效判决的案件是有条件的,刑事诉讼法对此有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当事人提出申诉的情形下,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所认定的事实的确存在错误,对定罪量刑可能造成影响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申诉请求,重新对案件进行审判。

  2、原判决依据的证据有不充分的、或者不确实的、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排除的以及据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有矛盾,依法不能做出结论的,申诉人对以上所列事项提出异议和意见的,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3、依照法律规定,能够证明原判决所适用的法律有错误,或者原审案件适用的诉讼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对法院公正判决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人民法院也应当受理,对案件重新审判。

  4、在原审案件审判活动中,审判人员存在徇私枉法、贪污舞弊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刑事上诉期为受到判决之日开始,期限为十天。超过上诉期仍未上诉的,判决则会生效。以上即是刑事上诉期是多长时间的相关知识。这些便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知识,若还其他问题需要咨询,欢迎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