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知识 > 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17 12:04:09 人浏览

导读:

一般来说,公章是比较重要的,一般在签署各种文件的时候会用到公章。公章代表着公司,所以一般不允许私自盖公章的行为,只要是私自使用了公司的公章来进行不法活动,如果有这种行为,是会受到一定的处罚的。那么,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解答这一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公章是比较重要的,一般在签署各种文件的时候会用到公章。公章代表着公司,所以一般不允许私自盖公章的行为,只要是私自使用了公司的公章来进行不法活动,如果有这种行为,是会受到一定的处罚的。那么,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解答这一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行为的对象是公章。即专门用来盖公文、证件、印信上的机关、单位、企事业、团体、学校的公章(包括橡皮章、钢印、火印等)以及单位主管人员的名章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刻字业实行管理的活动和规定。

  (2)行为的客观方面是违反国家治安管理规定,承制公章。即违反了《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和公安部发布的《印铸刻字业暂行管理规则》中对于刻制公章和单位负责人名章的有关规定。

  (3)行为的主体是承制公章的工厂、商店、刻字摊的负责人和有关的职工。行为属负责人指示的,应同时处罚单位负责人。

  (4)行为人主观上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过失的。前者可能得到了委托制做人的某种好处;后者属工作中的失误,如未能辨明委托人使用的伪造证明文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的规定,对于刻字业违反管理规定承制公章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给予行为人或者企业的负责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如果私刻、伪造、变造公章,则应以扰乱公共秩序罪论处。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私盖公章行为的定性

  如果只是私自盖了公章,而印章本身是真的,不是私刻伪造的,那么就不构成犯罪,不会立案。

  但是,如果是伪造公章且私自盖了该公章的,则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予以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三、私盖公章案件的特征

  (1)行为的对象是公章。即专门用来盖公文、证件、印信上的机关、单位、企事业、团体、学校的公章(包括橡皮章、钢印、火印等)以及单位主管人员的名章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刻字业实行管理的活动和规定。

  (2)行为的客观方面是违反国家治安管理规定,承制公章。即违反了《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和公安部发布的《印铸刻字业暂行管理规则》中对于刻制公章和单位负责人名章的有关规定。如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则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论处,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如利用非法制造的公章,进行严重的刑事犯罪活动,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要按不同情节和损失程序追究刑事责任。

  (3)行为的主体是承制公章的工厂、商店、刻字摊的负责人和有关的职工。行为属负责人指示的,应同时处罚单位负责人。

  (4)行为人主观上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过失的。前者可能得到了委托制做人的某种好处;后者属工作中的失误,如未能辨明委托人使用的伪造证明文件等。

  这就是法律快车编辑为您归纳整理的有关“私盖公章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一问题的回答。私办公章罪行为的对象是公章,行为的客观方面是违反国家治安管理规定。也就是说,只要客观上实施了私盖公章的行为,并且主观上也有私盖公章的目的,那么就符合这此项犯罪。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