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W-Z类罪名 >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 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

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8-20 10:05:35 人浏览

导读:

对于一个企业获得单位都是存在严重的,那么对于私用公章的话,它也是属于我国违法犯罪的行为之一,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比较严重,那么它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问题的解答,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往下看。

  对于一个企业获得单位都是存在严重的,那么对于私用公章的话,它也是属于我国违法犯罪的行为之一,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比较严重,那么它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问题的解答,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往下看。

  一、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应当立案。本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原则上就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1、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属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2、犯罪客体

  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的声誉,同时构成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侵犯。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所谓印章,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刻制的以文字、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专章,它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民事活动、行政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印章,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侵犯国家机关的印章不构成本罪。

  3、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无权制作上述单位的印章但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伪造。如行为人根本不知道所承制的印章是他人无权要求制作的,不构成本罪。行为人犯罪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取得某种利益,有的是为了营利,有的是为了实施其他犯罪活动而做准备;等等。

  

  二、私刻公章罪认定与处罚

  在认定刻字业承制公章违反治安管理的治安案件中,要注意与伪造、变造、私刻公章罪相区别。后者不仅包括刻字行业,还包括其他有伪造、私刻或者仿造其他单位公章的单位或者个人。前者只是没有按照刻字业的管理规定承制公章,有的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主观认为,不会发生问题,存在侥幸心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的规定,对于刻字业违反管理规定承制公章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给予行为人或者企业的负责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如果私刻、伪造、变造公章,则应以扰乱公共秩序罪论处。

  三、刑事案件立案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有犯罪事实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有犯罪事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1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不应立案。由于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所说的有犯罪事实,仅是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2、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规定,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公章私用罪立案标准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我国的私用公章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是需要承担法律后果追究刑事责任的话,我们也要根据相关的发生事件来进行确定,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