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知识 > 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

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6 00:38:08 人浏览

导读:

有个别群众在面对警察执法时可能会出现反抗甚至殴打警察的情形,有的人就会问: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在我国是没有袭警罪的独立罪名的,打警察一般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关于袭警妨害公务行为的内容请看法律快车小编介绍:

  有个别群众在面对警察执法时可能会出现反抗甚至殴打警察的情形,有的人就会问: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在我国是没有袭警罪的独立罪名的,打警察一般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关于袭警妨害公务行为的内容请看法律快车小编介绍:

  一、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

  我国没有袭警罪的独立罪名,因此,没有袭警罪的刑事处罚标准,但在我国的袭警行为一般以妨害公务罪论处。

  (一)什么是妨害公务罪?

  妨害公务罪,又称“阻碍执行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中国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

  (二)妨害公务罪的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侵害的对象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并且是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2、在客观上表现为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所谓暴力通常表现为殴打、梱绑、禁闭等侵犯人身的强力行动;所谓“威胁”通常表现为以杀害、伤害、毁灭财产或毁灭名誉等形式实行精神强制。

  3、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国家工作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而有意用暴力、威胁方法进行阻碍。

  

  (三)妨害公务罪的处罚

  1、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4、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5、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二、妨害公务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区别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妨害公务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在:

  1、两者都有可能是妨害国家机关正常行使职权、发挥职能的行为;

  2、二者都是故意犯罪,且都有可能存在对抗国家公务活动的故意;

  3、当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活动时,其客观行为表现就与妨害公务罪完全相同。

  二者相区分的关键在于其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不同:妨害公务罪通常必须是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且行为人侵害公务人员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后者依法执行公务期间,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则不要求必须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可以是能够损害法院裁判约束力、权威性的任何方法,比如欺骗隐瞒、消极抵制、无理取闹等等;而且,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也不要求必须发生在人民法院依法执行职务期间;妨害公务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则是特殊主体,即必须具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或者依照法律对判决、裁定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

  三、关于袭警妨害公务罪的答疑

  网友提问:

  酒后袭警一般拘留多久?

  律师回复:

  1、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网友提问:

  网上出去夜宵与别人发生争执动手了,后来知道那人是警察,会有什么后果?

  律师回复:

  如果在警察执行公务的时候,使用暴力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妨害公务罪.如果该名警察没有身穿警服,也不是在执行公务期间,发生的打斗,轻微伤可按照民事纠纷处理,如果受伤严重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袭警罪一般判刑多久?没受伤怎么判的相关法律知识,由上述内容可知,我国刑法是没有袭警罪这样的独立罪名的,袭警行为一般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一般判处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该罪以行为定罪不是以后果定罪,即使没受伤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