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常识 > 消费者协会 > 标准商家自定 消费卡工本费收得有点乱

标准商家自定 消费卡工本费收得有点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5 13:34:28 人浏览

导读:

随着商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消费卡来吸引顾客,不少消费者手里持有数张消费卡,如健身卡、美容卡、商场VIP卡、超市积分卡、小区停车卡等。但消费者在申办这些能带来实惠和方便的消费卡时,往往被商家收取几元到数十元不等的办卡费
随着商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消费卡来吸引顾客,不少消费者手里持有数张消费卡,如健身卡、美容卡、商场VIP卡、超市积分卡、小区停车卡等。但消费者在申办这些能带来实惠和方便的消费卡时,往往被商家收取几元到数十元不等的办卡费。一些消费者觉得这样的收费不合理。为此,记者在北京市对办消费卡收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办消费卡商家收取工本费
7月4日,记者以普通消费者身份来到北京市东四十条附近的一家健身会所,要求办理一张会员卡。该会所工作人员告知办卡年费和优惠条件后,拿出一张入会申请表让记者填写。记者填写完准备付款时,工作人员在费用单上额外加了10元钱,称是“办卡的工本费,必须缴纳”。该笔费用没有发票,只在收据中有所体现。记者询问为什么要收取工本费,工作人员称是“公司有规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北京市朝阳门内豆瓣小区的地下停车场,当记者在此办理包月停车卡时,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递给记者一张IC卡,并告知记者,“该卡工本费20元,不退还。如果遗失,还要赔偿”。该费用同样没有发票。
随后,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部分商场、超市、健身场馆和停车场,发现消费者要申办一张消费卡,除了预缴相关费用或达到商家规定的办卡条件外,多数商家要向消费者收取办卡费(见附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推出的消费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预付一定金额的储值消费卡,如健身卡、小区停车卡、电影卡等;另一类是购买一定金额商品后,商家给消费者办理的可以获得积分返利、打折优惠的卡,如大型商场和超市的会员卡、VIP卡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办卡后消费方便还能享受优惠,这些10元、20元的办卡费往往被消费者忽略。消费者陈小姐手里持有中友百货、SOGO等北京市多家大商场的VIP卡。她告诉记者,当初办理这些卡时都缴了办卡费,但商家规定“不退卡,不返还工本费,丢了补办还得缴费”。“给人的感觉像是强买强卖,但是不办卡就享受不了打折、积分等优惠,权衡之下,工本费的事情就不计较了”。
办卡工本费标准商家自定
一张卡的工本费到底是多少呢?日前,记者从北京金色辉煌专业制卡公司了解到,一次性制做1000张普通磁卡条的成本价格,每张卡不到1元钱,一次性批量做的数量越多价格越便宜。在卡达制卡公司的报价表上,记者看到,制做500张普通磁条卡的价格是每张0.6元,2000张以上价格更低。
那么,上述商家收取办卡工本费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商家的工作人员表示,收取办卡工本费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但具体是什么部门批准的,商家做不出确切答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航天桥附近的一家网吧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办理网吧会员卡普遍收20元—30元的办卡工本费。至于不退办卡费的原因,该负责人解释说,消费者一旦办卡便输入了个人信息,退卡后这张卡就不能再次使用了,所以不退费。超市发超市航天桥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申办会员卡收取办卡工本费的标准是公司自己定的,如果免费办理会员卡,一些顾客办卡后不珍惜,会造成浪费。
随后,记者拨通了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358价格咨询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商家收取消费卡的办卡工本费的标准没有规定。
消费卡只卖不退欠妥当
记者就办卡收费的问题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多数人认为,办卡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持卡人越多,商家的消费人群就越多,对商家来说是好事情,成本应当由商家承担,不应该向消费者收取这一费用。
据了解,今年6月中旬,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取消了消费者申办加油卡时须缴纳的15元办卡费,改为只收取加油卡押金,消费者在退卡时押金可退回,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是预付费式的储值卡,预付费数额越大,消费时间越久,预付费产生的附加收益就越大,对经营者是有利的,可以弥补其工本费,所以办卡不应当收费。而办卡不需要储值仅仅是成为其会员,通过积分获得返利或打折优惠的,属于一般的市场交易,存在一个定价公平的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消费卡名目繁多,成本不等,其工本费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的,这些亟须有关部门出台管理规定”。
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云雷认为,一些商家对于消费卡只卖不退的行为,实际上是商家将持卡消费这种消费渠道的经营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减少了消费者实际的消费金额,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不妥当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