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物流纠纷 > 物流论文 >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研究(中)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研究(中)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17 22:40:40 人浏览

导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一个名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变得跟网络、电子商务一样炙手可热,这便是“物流”。由于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是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因此物流理论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物流专业化集中表现

  摘要:进入21世纪,一个名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变得跟网络、电子商务一样炙手可热,这便是“物流”。由于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是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因此物流理论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物流专业化集中表现的第三方物流,也首当其冲倍受推祟,迅速升温。在本专题中,我们将讨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

  --中国第三方物流需求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其发展的历程更短,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社会各界,无论是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都对第三方物流给予了热切关注,这种关注,从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逐步蔓延到全国,直到现在形成了一股“第三方物流热”。我国第三方物流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和基础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必然性。进入90年代,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技术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一、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催生了第三方物流

  1.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就走上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道路,gdp年均增长率达8%以上。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物质产品从数量和品种上都极大增加,产品流动的空间范围也在扩大,从原先只限于本地区到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企业要把大量的产品运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同时又要从各地把原材料运进来。这种经济的大幅增长带来的是经济景气,企业有较大供应,而市场有较大的需求,必然导致巨大的物品流动,从而使物流需求量猛增。在这种状况下,生产要继续发展,就迫切要求发展物流业,否则会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求量达到一定规模,出现了较大的市场,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才有了用武之地,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成为可能。

  从货运量与gdp增长的关系来看,我国的gdp与货运量都是在波动中增长的,二者的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3)。1988-1996年间,货运需求量的增长率基本与gdp并驾齐驱,只是在1987年和1998年出现了与gdp增长背道而驰的现象。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涨幅趋缓,外贸进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货运量猛跌,但其后几年随着gdp进入平稳增长时期,货运量涨幅回升迅速。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量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政策性壁垒减少,国际运输和通讯成本持续降低,世界各地的市场变得更加容易进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平均关税、国际运输和通讯成本都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很多公司充分利用这些趋势,把他们的生产流程(尤其是制造过程)分解成为不同的阶段,根据相对的优势外包给不同的国家,或者把他们在国内的特许经营扩张到国外,以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更多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中,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把分销渠道和生产运作搬到中国来。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在1985-1999的15年间增长了23倍,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增长。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市场的开放,在中国最先开放的是制造领域。制造领域的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摩托罗拉、ibm等把与国外同步的生产技术引进中国,建立非常先进的生产线,生产出竞争力强产品,在中国市场需求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而且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因此物流量很大,靠他们自身来进行物流处理难度大,也不合算,因此,委托中国的流通企业来为他们完成物流业务是明智之举。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在这些跨国公司看来已经成熟了,他们很清楚第三方物流所能带来的效益,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坚定不移地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模式灌输给他们所委托的中国储运企业,尽管当时我国的企业还不懂第三方物流,但经过外资企业所带来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洗礼,按照这些外企的要求一步步去做,使得我国的物流企业逐渐成熟起来,变成了我国最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市场开放,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输入了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帮助、带起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树立了样板。随着我国的入世,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我国开展业务,也将产生更多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已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55年和200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图1-4所示:

  其中第二产业中加工、装配等产业的比重正不断超过原材料产业。工业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产品产量大而附加值低的品种,如钢铁、水泥、建材、石材、纺织品等的生产增长趋缓,而汽车、电器、精密机械、生物制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大大增加,因此物流作业的对象即产品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物流需求。大批量的原材料运输比重减小,批量相对较小的成品、半成品运输比重增加。而且附加值高的产品对包装、存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要求都较严,对市场变动也较为敏感,因此对物流作业的安全性、迅速性、准确性以至负责物流全过程的责任体制的要求都大大增强,从而对物流从服务内容到服务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物流对象的复杂化要求物流企业要应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提供高效、可靠的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要求

  1.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

  首先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活的追求从对数量的要求转向了对质量的重视,出现了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结果是消费开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人们不再侧重于购买为满足需求规模而大量生产的产品,而是在重视商品质量和体现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购买具有差别化的商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已由供给推动型变成了需求拉动型。为适应顾客需求的差别化、多样化,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多品种生产战略,生产的产品品种增多而每种产品的数量却减少,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销售企业中以家居用品为中心、进货品种广泛的零售店、购物中心等业态的销售额急剧扩大,同时适应顾客多样化需求的连锁超市这一新型零售业态迅速发展壮大,改变了原来的流通格局。随着生产销售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对物流的需求在质上也提高了。从原来只要求代储、代运的简单物流服务发展到要求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配送、库存管理、对顾客需求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的设计等高级的物流服务。从而促使能提供适应顾客多样化需求的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2.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开始重视物流,挖掘第三利润源泉,这是国外物流发展的规律。随着我国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市场日益融入全球市场中,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物流开始受到重视。竞争的结果是即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又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各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分离出来。对于生产、销售企业而言,物流非其核心业务,因而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负责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好生产或销售,降低成本。这便产生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物流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将导致社会对物流投资的增加,引导更多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物流为核心能力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又会促进物流领域的竞争,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3.营销方式不断更新

  1990年以来,新的营销方式在全球出现,我国是新的营销方式的积极实践者和最大的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而这些营销方式的成功都离不开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支持。1993年以来,我国开始有了连锁经营,到2000年初,我国连锁经营已经在许多行业全面开花。在商品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年增长率连续多年达到30%以上,2000年,新型的连锁企业上海联华超过了传统百货商店,成为最大的零售企业。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需要高效的物流系统来支持其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经营方式。随着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将更大。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在飞速发展令人瞩目的同时,也使一个问题突现出来,那便是物流的瓶颈问题。电子商务中的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完成,唯独物流必须在网下来完成,因此物流配送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尤其关键。今后几年,电子商务的预期高速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据预测,到2001年,消费者网上采购金额将达到50亿美元,这对物流市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些想在网上成功地进行零售的企业要把大量的商品高效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必须有高效的物流系统的支持。因此国内一些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已经开始同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迫切希望物流企业能为其承担“专业性服务”。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已成为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象直销、邮购等的营销方式也需要高效、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二、政府和学术、舆论界的推动

  1.政府的重视

  早在90年代初,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商品物流配送工作。原物资部在全国11城市开展以配送制为中心的物资流通改革试点,原商业部牵头在各地进行配送中心建设的试点,各部门还下发了不少关于物流、配送的文件,这些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物流配送的发展。为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等六部委于2001年3月1日联合发文,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designtimesp=23534 designtimesp=23599 designtimesp=21516 designtimesp=2154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初制定了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designtimesp=23535 designtimesp=23600 designtimesp=21517 designtimesp=21548>>并开始实施,以利于中国物流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为探讨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务院研究室于2001年4月召开了物流问题座谈会。国家还特别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网的优先发展,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制定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筹建物流基地。深圳市政府1999年率先提出要把深圳建成物流中心城市,要将其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将物流产业产值从占gdp的8%-10%提高到15%-20%,政府规划的大型“平湖物流基地” 占地16平方公里,计划吸引投资1600亿元。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五”期间,着重发展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信托信息平台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建立五个物流园区。山东省及北京天津、大连、武汉、沈阳、宁波、葫芦岛、邯郸、东莞等大中城市也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

  2.学术界及舆论界的推动

  我国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术上,各种物流协会对物流学的发展和物流业的成长做了大量工作。有关物流的学术研讨会频频举办,据粗略统计,自1999年11月到2000年2月的四个月间,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相关的民间组织和高等院校举办的各种物流高峰会、研讨会、展览会和研讨班达到20多个,在物流的基本理论、物流中心、连锁、配送、代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不少物流专家、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关物流的著述,对物流理论的传播贡献巨大。在物流教育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都开办了物流专业,培养了大批物流人才。国内至少有40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或者物流专业实验室等。在学术界的推动下,国内主流媒体对物流的研究报道热情也高涨起来。据有人的粗略统计,中央电视台1998年到2000年底共播出关于物流的专题节目或新闻约30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等报纸都将物流作为专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国内物流专业期刊约20种;到2001年4月底,国内物流专业网站约150个。媒体对物流的宣传力度可见一斑,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了物流。物流得以在全国范围迅速成为一股热流,在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0和2001连续两年的调查中成为与金融和高新技术一样最受追捧的行业之一。

  三、基础条件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交通与通讯作为联结供需双方的桥梁与纽带,直接关系到物流链条的成本与效率,是建立高效、方便、及时的现代物流系统重要的基础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明显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得到缓解。近几年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到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至2000年年底,在公路建设方面, “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93%,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40.27万公里。高速公路飞速发展,从1995年的2141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16314公里,增长近8倍,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三位。规划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2000年年底已建成规划里程的一半;铁路方面,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比“八五”末增加6000公里,到2005年将达到7.5万公里。铁路运行速度不断加快,已进行了4次提速,而且今后有向“网运分离”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水路方面,内河里程达11.9万公里,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784个,比上年增加88个,其中专业化泊位达到了332个,包括集装箱泊位80个,沿海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化运输系统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交通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这为发展国际、国内快速机动的物流系统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信息通信方面,我国也已具备了相当基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信息通讯网络的不断完善,目前已拥有30多万公里的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覆盖了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这使物流信息在相关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实时传递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第三方物流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设高效率的信息技术网络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使大规模、高质量地处理物流作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企业能有效地跟踪和管理流通渠道中的货物;同时,电脑软件的飞速发展,使混杂在其它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被精确地计算出来,还能有效管理物流渠道中的商流。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这些便利使企业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处理,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因此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促使第三方物流出现的重要因素。

  --第三方物流需求主体研究

  在进行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对第三方物流需求进行界定。第一,要明确物流需求与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物流需求都是第三方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只是总体物流需求中能够转化为社会化需求的部分,即通过供需方之外的社会化物流组织来完成物流量。目前世界第三方物流平均仅占物流市场总额的5%,即使在物流较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份额也一般在30%左右,如德国占23%,法国占27%,英国为34%,美国和日本在30%以上。在我国物流市场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还不成熟的环境下,大部分物流需求是通过企业自身完成的,因此,应该明确,不是所有的物流需求都是第三方物流需求。第二,这里所说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仅指当前的需求,还包括潜在的需求。需求分析不应只着眼于眼前,应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第三方物流今后的发展。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物流市场的第三次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会选择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比重还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供需双方的日益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前自营物流的部分剥离出来,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形式来完成。物流企业将来能够挖掘出来,转化为社会化物流需求的部分,便是第三方物流的潜在需求。潜在需求越大,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前景就越看好。第三,第三方物流需求不仅包括对传统的物流基本功能如仓储、运输等的需求,更包括对各种增值物流服务的需求。

  第三方物流需求主体即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的特征是第三方物流需求研究的内容之一。从物流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即物流规模和物流服务内容,二者可以综合地反映出物流的总体需求。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进行研究。

  已经在使用或准备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是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主体。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主体分布的特点

  1.从需求方即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来看,我国目前物流市场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境内的"三资"企业。在前面第三方物流需求产生的背景分析中,可以看到,第三方物流需求最早是由先进的外资企业提出的。这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过程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东南沿海一些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的省市首先做起来的;(2)它首先是由像宝洁、ibm等大型跨国公司促成我国一些企业做起来的;(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最先也主要是为国外这些大公司服务的物流业务。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型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竞争优势,它们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战略,并把是否具有高效、机动、方便、及时的物流系统作为评价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以后一般都不建立独立的物流部门,而是选取若干专业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要的物流服务。因此,“三资”企业不仅催生了我第三方物流,而且现在和将来都会是我国物流市场需求的主体。

  二是国内新兴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大多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它们也对物流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

  三是一部分锐意进取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一些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也打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开始着手对企业传统物流活动进行重新改造,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这些企业主要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的物流过程进行重组。如投资兴建现代化立体仓库,提高存取货物效率等。二是企业将原有的部分物流活动(比较典型的是企业的仓储、运输)剥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专业企业,实行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或是将产品的仓储、运输交由专业企业进行。

  2.需求方的行业分布特点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和2001年对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报告,2000年和2001年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如表3-1所示:

  2000年和2001年,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分别比商业企业高12.1和8个百分点,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全部或部分使用第三方的比例也高达75.9%和57%。这表明,我国的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要多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更高一些,是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方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要归功于制造领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直接投资中50%以上都是投向制造领域的,推动了我国制造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对第三方物流需求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食品、家电、电子、通讯、日化、医药、汽车、服装等行业。商业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则主要来自新型的零售业态,如连锁超市、电子商务企业等。参加各种物流研讨会的大多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如由宝供主办的第四界物流研讨会,参会的近60家企业中,上述生产企业占了约80%,零售贸易和电子商务企业占7%;此外,各种物流调研大多选取这些行业作为调查对象,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行业是第三方物流需求的主体。如中国仓储协会进行第二、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在所选取的生产企业中,这些行业占均了80%以上。

  3.需求主体的地域分布特点

  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主体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山东半岛为中心的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还未真正起步。这其实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生产力布局不平衡是一致的。1999年,东部9省市gdp为44570.53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4.4%,西部12省市gdp为15354.02亿元,仅占全国gdp的18.7%(如图2-1),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我国是一个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不均衡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物流对象存在较大差别。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却较低,主要是能源型的重工业,如煤炭、冶金、矿产、电力等,其原材料及产成品多是大进大出型的,对物流要求不高。东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生产力水平却较高,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很大部分生产资料需从中西部地区调集,而产品往往要销往各地,物流效率对产品的影响较大。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是大陆的国际通道,对外贸易的货物大都从东部沿海通道进出,商品流通较活跃,使这些地区物流量大,物品流动频繁,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就多。

  二、需求主体的物流基础条件

  (一)目前现状

  1.物流设施

  (1)企业物流设施的保有率相当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的物流设施情况如图2-2所示:

  而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针对全国制造、批发、零售行业进行的供应链管理现状的调查,各行业物流设施拥有情况如图3-3所示:

  图中数据反映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设施拥有情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各类型企业拥有物流设施的比例都很高。这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加上由国家投资,土地无偿使用,因此很多企业在建厂时,都根据自已的需要建立了仓库、车队等,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物流需求由企业自身来满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物流需求转向社会化的阻力,给物流企业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带来了较大困难,如何处理好企业原有的物流设施及人员安置,是物流供需双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2)物流设施较为陈旧落后,不能满足作业需求。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调查报告显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物流设施由于接近使用寿命、技术装置落后的原因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如下(表2-2):

  此外,根据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研究所对烟台几十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烟台地区80%以上企业的物流设施(如仓库)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建立的,也就是说,在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企业几乎没有在流通方面进行投资。在物流方面,至今许多企业仍然用旧的物流设施设备与较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相配套,这是很不协调的。企业规范化、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如托盘、自动化仓库、拣选系统等的应用更低。而物流发展的基本动力却恰恰来自于物流技术的更新与换代。要提高物流的生产作业效率,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重新规划已迫在眉睫,这也就给我们的物流企业提供了机会。

  (3)设施利用效率较低,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的第二次调查报告中,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如表2-3所示:

  整体来看,我国企业汽车空驶率在37%左右,空驶现象严重。库房闲置率在30%以下,仓库利用情况比运输设备稍好,但也不是很高,企业负担较大。而同时调查报告也显示,在企业物流设施不能满足作业要求的原因中,设施数量不足约占了30%左右,一方面大量企业有自己的物流设施,但很多都闲置、浪费,而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需要租赁物流设施,要么是成本太高,要么是服务不行等。这表明物流设施总量不足与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并存,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均匀。

  2.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表2-4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针对全国大中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现状调查中,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

  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物流需求主体的信息化水平:

  (1)条码技术的应用较普及。在调查的企业中,60%以上企业的产品都采用了条码标识。虽然所调查的多为大中型企业,相对于国内小型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较高,因此就全国而言,所有商品都采用条码标识的制造和商业企业的比例要低于上述结果,但该结果仍具有一定代表性,说明目前条码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这为我国企业实现高效的库存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也可看到,国内仍有38.8%的零售企业并非所有的商品都有条码标识,这就很难实现高效的销售点实时管理,商业自动化如自动订货、连续补货等就难以实施。

  (2)储运单元缺乏条码标识,阻碍了企业物流的自动化。储运单元是由销售单元组成的物流作业的具体对象。调查发现,75%以上的国内企业储运单元没有条码标识,造成大部分企业在接收供货时,需要将储运单元拆开,进行人工点货,极大地降低了仓库管理的效率,增加出错的概率,同时也给对货物的跟踪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3)网络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从以上数据来看,局域网在零售业较为普及,信息化水平要高于制造和批发业。制造业在使用internet上的比例则要高于商业企业。但我国企业使用internet主要是发布产品信息,多为了广告用途,在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改造传统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物流企业的供应能力还有限,物流配送的瓶颈问题远还没有解决,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此外,该调查还显示,可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提高信息操作准确性和效率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及射频技术(rfid)应用率极低。投资太大是制约其普及的主要因素。

  (二)对物流基础条件的需求趋势

  1.物流设施需求

  在未来几年内,各类企业对物流设施设备的需求将趋旺盛。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二、三次物流调查显示,各类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平均需求如下(表2-5):

  作者:李彦萍 管政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