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物流纠纷 > 物流流程 > 订单:新时代的流通源头

订单:新时代的流通源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17 13:21:11 人浏览

导读:

——访北方交通大学物流专家张文杰教授10月30日,在北方交通大学主办的奥运物流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遇到了国内知名的物流专家张文杰教授。利用会议间隙,我们聊起了近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生产与流通的关系。张教授认为,以订单模式为代表的买方市场需求,才是生产的
——访北方交通大学物流专家张文杰教授
  10月30日,在北方交通大学主办的奥运物流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遇到了国内知名的物流专家张文杰教授。利用会议间隙,我们聊起了近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生产与流通的关系。张教授认为,以订单模式为代表的买方市场需求,才是生产的最终决定者,流通只是需求(消费)拉动生产的一个实现手段。
不久后,记者专门来到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研究所,对张文杰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下面将采访笔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记者:张教授您好。上次在奥运物流学术研讨会上,听到了您对生产与流通关系的一些见解。此次来访,想请您详细谈一谈这方面的看法。

  张教授:生产与流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就被提出来过。由于对流通的认识后于对生产的认识,因此,那个时代对生产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对流通的重视程度。在此之前,我国甚至还批判过流通,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没有流通,叫“无流通论”。这种理论的基础很简单,因为理想化的计划经济一切东西都是由分配决定的,商品营销基本上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根本用不到流通。一个名词的差异即可折射出社会经济观念的不同。由于那时的生产资料不能买卖,所以不能叫“商品”,而是叫“物资”。
  进入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即商品经济阶段之后,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被提出来重新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过于强调生产,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就容易被忽略掉,如果不重视流通,生产也很难持续发展下去。于是,“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理论被认可,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它的理论基础依然是生产决定流通。在上世纪80年代短缺经济主导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理论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结果。
  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一些旧的观念现在看来的确已经过时,亟待扭转。王之泰教授提出“新时代:流通决定生产”的观点,强调买方市场环境下流通的重要作用,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对于这个观点本身,我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进行阐述。
  经济系统分为两种,一个叫“推系统”,一个叫“拉系统”。“推系统”就是像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做的那样,用计划生产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然后进行再分配、流通和消费。“拉系统”就是由需求(消费)来决定流通的规模,并最终决定生产,譬如目前一些先进企业依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的方式。我认为,新时代应当由需求(消费)来决定生产,也就是说,以前是供应主导流通,现在则是需求(消费)拉动流通。

  记者:也就是说,您认为最终决定生产的并不是流通,而是产生流通的需求?

  张教授:是的。当前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传统模式下发展到现在,如果想更进一步,必须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即不能由生产来决定流通和需求(消费)规模,而是由需求(消费)来决定生产计划。一些近两年来应用较多的理念和生产、经营模式,如jit、限时服务、客户服务系统、快速响应等,都是以客户订单作为起点的。这些创新的做法打破了旧模式下的“瓶颈”,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事实上,现有供应链理论的起点正是从需求一端产生的。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制造,再到流通消费,供应链中所有链条的启动与生效,都是由末端的客户需求拉动的。
  一般来说,在短缺经济下,生产是决定流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曾经实行过的粮、煤等凭票供应制,流通量和消费量完全是由生产控制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并最终进入到买方市场阶段,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生产是决定流通的情况被扭转,需求(消费)开始掌握了生产的命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加快,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根据亘古不变的经济规律,需求(消费)决定生产的局面还将长期持续下去。这一点可以在马克思理论中找到佐证,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物质极大丰富,产品按需分配”,就是一个需求(消费)决定生产的理想境界。


  流通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在生产和需求(消费)之间,它只是需求(消费)决定生产的手段和渠道。

  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放在中国。有观点认为,它们之所以放心地把“肥肉”放在中国嘴边,而不担心被抢走生意,是因为它们拥有控制流通过程和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并据此论证,流通是决定生产的要素。对此您怎么认为?

  张教授: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拥有控制力,是因为掌握了客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控制了需求就是控制了整个供应链。 记者:您怎样看待流通力的作用?它和需求、生产的关系如何?

  张教授:有一种说法认为,综合国力就是“生产力”乘以流通力,尽管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最后决定某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因素,肯定不是能生产多少东西。显而易见的是,即便生产再多,如果没有需求,生产也不会持续发展下去。没有需求的话,流通也就枯竭了。我的观点是,消费(需求)通过流通拉动生产,但不一定非要说谁来决定谁。过去说生产决定流通,在理论上“一刀切”,把流通否定和削弱了。现在反过来,如果非要说流通决定生产,也有可能削弱生产中的积极因素,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补充说明一下,刚才提到的“生产力”不是经济学中的生产力,而是指生产力度。
  在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正日益认识到需求(消费)的重要性,柔性化生产等一些按照客户订单进行生产的方式正在普及,以满足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生产何种产品已不是生产商的意愿,而是正在成为客户的意愿。此外,提高客户响应速度也成为企业培植竞争力的考虑因素。有人说,过去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去,依靠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大企业可以轻松挤垮小企业,现在则不完全是这样了,即便企业再大,如果不能根据客户订单需求改造生产,也会很快丧失竞争力。从以上几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需求如何发挥它的导向作用。 记者:您说到需求(消费)决定生产时,我首先想到了最近的一则新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上半年投资形势分析报告,60%以上的物流园区存在闲置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地区没有在动工前进行缜密的需求分析。

  张教授:正是这样。物流热来了之后,大家都忙着做规划,每个城市都建自己的物流园区。但是,地方做规划时往往只站在自己的层面上,凭着三分钟热度就上了项目,很少考虑经济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的制约因素,也往往忽略了产生物流的根本——需求,没有做好事前预测。目前,我国的物流园区肯定是过剩的,但具体过剩多少,还要做数量调查和分析。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