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各种合同赔偿 > 借款合同纠纷 > 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

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2-25 03:28:17 人浏览

导读:

借款合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合同,对于借款合同来说,借款合同如果产生纠纷的,需要根据相应的处理流程去进行处理,同时对于借款合同纠纷来说,我们在起诉的时候要提供相应的合同的原件去起诉。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借款合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合同,对于借款合同来说,借款合同如果产生纠纷的,需要根据相应的处理流程去进行处理,同时对于借款合同纠纷来说,我们在起诉的时候要提供相应的合同的原件去起诉。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

  第一是和解,当事人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协商一致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第二是调解,双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运用说服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与法院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是仲裁和诉讼,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无法和解、调解的,可以按照仲裁协议的约定提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36%部分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

  二、借款合同纠纷的情形

  借款合同纠纷有哪些个人借款纠纷以下几点:

  1、约定的利息过高高额的利息是引诱出借人借款的主要原因。法律规定个人借款利息不得超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但现实中借款人为了借到钱约定的利息往往超出法律规定,同时还存在利滚利的现象。而出借人,只考虑以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的方式来收取高额的利润,没有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导致本金及利息都得不到受偿,最终不得不起诉到法院。

  2、没有担保还款没有保证出借人出于朋友、亲戚关系,或碍于面子等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财产或找保证人,这就使得相应的借款没有了保证,还款没有了约束力,借款人不按时、足额归还借款就在所难免。

  3、借据、收据不规范借贷双方提交的借据、收据往往写的不规范,导致文义含糊、不确切,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例如:

  (1)借贷双方名字书写不规范按照规定,本人姓名应以身份证、户口簿上登记的名字为准,但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在借据上或收据上书写别名,或以同音的别字来替代。当发生纠纷诉至法庭时,借款人以借据上的签名与本人身份证上不一致而不承认借款的事实,出借人以收据上的签名不是还款人而反对已经还款或部分还款。

  (2)利息约定不明确除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利率的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以外,双方在结算时把结算之前的利息记入本金,再次计算利息,出现利滚利的现象也不受法律保护。

  三、借款合同纠纷由哪个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借款合同当事人一般是金融机构与法人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确定管辖权时,可以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合同履行地一致,那么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出现二者不一致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的,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是指依照合同的约定享有接受货币的债权的合同当事人的住所地)一方所在地履行。起诉到法院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一般是出借人履行了义务后,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归还借款的义务,致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借款人负有给付货币的义务,

  一般情况下,借款合同有效应判决履行,此时法院判决履行即判决贷款人履行义务,给付货币给借款人(接受货币一方),这样裁定管辖权由贷款方(出借人)所在地(被告地)法院管辖,有利于法院执行,此种情况比较少见。

  口头民间借贷纠纷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适用民诉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借款合同纠纷,除合同明确约定履行地外,履行地约定不明确的,由贷款方所在地,接受货币的债权的合同当事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适用民诉法第二十四条、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即给付金钱之债的履行地确定为债权人的住所地。

  以上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借款合同纠纷处理的相关知识,如果发生纠纷的,我们要保存好相关的证据去准备起诉。大家还有相关的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相关栏目的专业律师,他们会为大家做出专业的解答来供大家参考。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