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司法考试 > 司法考试资讯 > 法学专业 一脚大众一脚精英

法学专业 一脚大众一脚精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0-10 20:56:10 人浏览

导读:

法学专业在高校星罗棋布,学子报考依旧热门,但就业率总是不如人意。尴尬于热门与冷市场之间的法学教育和未来时期国家对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之间,法学教育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李超凝住视线,天涯论坛里一篇“法学专业毕业生大调查”的帖子勾起他许多沉淀已久

  法学专业在高校星罗棋布,学子报考依旧热门,但就业率总是不如人意。尴尬于热门与冷市场之间的法学教育和未来时期国家对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之间,法学教育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李超凝住视线,天涯论坛里一篇“法学专业毕业生大调查”的帖子勾起他许多沉淀已久的心事,“都快忘记自己也是学这个出身的了。”他苦笑。

  “2000年报高考志愿那会儿,感觉这是个相当不  ”敢问路在何方“

  李超凝住视线,天涯论坛里一篇“法学专业毕业生大调查”的帖子勾起他许多沉淀已久的心事,“都快忘记自己也是学这个出身的了。”他苦笑。

  “2000年报高考志愿那会儿,感觉这是个相当不错的专业。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周围很多同学,尽管大家报考的学校各不相同,但都在'专业'一栏里郑重地写下'法学'两个字。”大四下半年,当李超拿着简历四处求职时才发觉,自己当初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

  “你们学校也有法律专业?”、“有没有经验?”李超说,在求职的半年时间里,他的耳朵几乎要被这两个问题磨出茧子。

  李超所就读的大学是辽西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校方提出办'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我们就成了其中必要的补充部分。”

  求职的四处碰壁和对司法考试的畏惧,让李超最终放弃了进入法律圈的初衷。在大四吃“散伙饭”时,他和几名同学意味深长地唱了一首“敢问路在何方”。

  回到老家,李超在一家公司做起了销售人员,“像我这样用非所学的人并不在少数,我同学中真正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寥寥可数。”

  与李超的很快放弃不同,毕业已经三年的小韩仍在坚守着自己的梦想,这两天,准备再次挑战司法考试的她,把QQ个性签名改成了“各种法'乱炖'中”。

  小韩的母校是我国五大专门政法类院校之一,“2001年我报专业时,当时有件大事,就是中国加入WTO,所以好多人都说法律重要了,将来肯定好找工作。但2005年毕业的时候,法律却成了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其后更是成了很多人口中的'鸡肋'专业之一。”

  小韩说,对于学法律的人来说,拿到司考合格证,并不一定会有什么;但是不拿这个证,就一定什么都没有,所以无论如何,她都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

  就业率“老末”的热门专业

  “报名时众星捧月,就业时门可罗雀”,是人们对高校法学专业的评价。

  这些天,沈阳市民老陈和儿子小陈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起了争执,小陈执拗地非“法学”不念。“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我们当家长的也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

  老陈说,自己并不十分清楚这个专业的就业率究竟有多少,只知道“很低”。而三个月前,一家名为“麦可思”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3%,不仅低于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9%,甚至低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7%.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平均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小韩说,这是一个让正在就读法学专业的学生们感到沮丧的数字,但对于从这个专业毕业的人来说,绝大多数都会平静地认同这个结论。

  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据了解,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尤其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

  讳莫如深的“就业率”

  “即便低于平均水平,但80%多的就业率也算不错了!”记者对比辽宁多所高校的招生简章时发现,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几乎都在90%左右。

  带着“就业率不低,就业难的声音究竟从何而来”的疑问,记者试图采访本省几所高校法学院的负责人,但无一例外地被告知“现在正是招生的关键时期,不方便讲这方面的问题”。

  小韩告诉记者,自己毕业那年学校公布的法学专业就业率大概在80%以上,“以我们班来说,60多人中有19个人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也有一些同学是靠家里的关系先解决单位,开具一个用人单位证明,但其实本人根本没有去该单位工作,继续准备考研或者公务员,这些人统统都被算作'就业'.”

  记者在位于沈阳的几所高校中随意采访一些同学,都表示身边有不少考研或者公务员失败,毕业后留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准备复考的同学。但是在各个学校的就业统计中,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数据。一位毕业生这样告诉记者:“学院常常会在毕业前找没有解决出路的同学谈话,即便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留在当地继续考试,学院也希望自己先把单位解决了,否则会影响就业率。”

  可见,表面的统计数字下,存在着不少的临时就业、不就业、假就业现象。这样虽然学校的就业率保持住了,但事实上毕业生的未来根本还没有保证。

  低得可怜的“本行比例”

  而另一项“本行比例”的调查,结果同样不乐观。

  10年前,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但现在,进入司法机关或当公务员,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奢望,甚至能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也成了“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李超看来,自己母校的法学专业“没有任何竞争能力”,所以全班40多名同学,目前真正做与“法”有关工作的,不超过5人,而且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公司法务工作。

  小韩的同学情况略微好些,“当时我们班60多人,有22人考上公务员,其中在政法系统工作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二;当然也有20多人去了各类公司,工作中几乎不涉及到法律。据我了解,这和当年我们学校法学专业的整体就业情况相差不多。”

  另外,记者通过网络查到两组数字——中国政法大学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1400多人,正式签订进入法院的有80人,检察院50人,公安局39人,大多数进入地方基层机关。“本行比例”13%.北京交通大学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继续深造24人,派遣回原籍6人,7人待业,剩下76人中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本行比例”3%.

  不断提高的就业“门槛”

  “学法律,图的是将来能有份体面又赚钱的工作。”这是多数考生和家长选择法学专业的初衷。

  据了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检察院和法院,但现在要进这两类单位已是越来越难。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后,法院、检察院招收审判员和检察员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规定,毕业生必须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后才能报考,这就使待就业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参加司法考试,进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准入资格受限。二是按照现在的录用政策,进法院、检察院不仅要具备法律职业资格,同时必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丹东振安区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张殿柱分析说。

  张殿柱告诉记者,目前基层法院普遍存在“法官短缺”现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又不具备“准入条件”。“再有一点,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城区的检察院、法院,编制早已饱和,而像欠发达的院,公开招聘公务员时却连报名人数都达不到。”据了解,从2000年至今,这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基层法院,通过公务员考试只招聘到一名大学毕业生。

  1999年,陈华参加高考,爱好文学的他在父亲的勒令下,弃中文投法学。后来他考上了北京一所理工科院校的法律系:“周围的人一听上了法学,都说:”法律,好啊!律师,有钱!“

  律师行业,也是广大学生选择法律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辽宁同格律师事务所陈宝龙律师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有很多原因,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不拿到司考合格证就意味着没有迈进“律师”门槛的资格,而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之低,是人所共知的;二是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部分都是合伙制、合作制,势必注重利润最大化,因此往往不愿接收实习律师;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

  “目前,企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增长点,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沈阳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高小珺说。

  但记者通过采访却发现,这其中似乎也存在一个瓶颈现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说,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应届法律毕业生在这里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三条主要就业渠道入门“门槛”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很多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彻底抛弃所学专业。

  “法学专业”遍地开花的背后

  据了解,到20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

  而在我省,辽宁大学是第一所设立法律专业的高校,1981年起开始招生。20多年后的今天,“法学”已经在全省30多所高校、甚至下属的职业技术学院中“遍地开花”。

  采访中,一位法学老师忽然讲起一个笑话:一名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哈佛毕业生踌躇满志地拿着刚到手的毕业证跨出校门,他顺手打了一辆的士车。的士司机看他春风得意的表情问了一句:“先生有什么喜事吗?”这位毕业生略带傲慢地说:“我是哈佛的,刚毕业了!”的士司机面无表情地说:“哦,我也是哈佛毕业的,85级!”

  “学法之人如过江之鲫,法律文凭贱如粪土。”知名学者贺卫方这样评价。

  法学专业遍地开花,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迫切需求”,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办学投入少、收益快、市场需求持续,恐怕才是这个专业急剧扩张的真正原因。

  办一个法律系或是法学院需要什么投入呢?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教育部法学指导委员会对开设法学专业有一定的准入要求,比如,必须开办14门核心课程才可以开法学系,但现实中,有些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却在变着花样办。

  “相比一些理工科院系,办法学不需要什么特殊仪器和设备,找几名老师,一栋办公楼,就够了。”而“法律”的金字招牌又能比其他传统文科院系更快地积聚人气,吸引生源。

  李超回忆他的大学生活,“当时有的老师一个人教两三门课程,让人感觉很'全能'.我听学校下属职业技术学院学法律的同学说,他们的老师以前甚至没有接触过法律,完全是照本宣科。”

  就业率低并非都是“教之过”

  一个没有学过法律的人从事法律职业,比一个没有学过医的人上手术台给病人开刀更加危险。

  “现在学法律的本科毕业生,写一份普通的合同漏洞百出,分析案件引用法条也经常出现错误。”陈宝龙说。

  辽宁正时律师事务所张立刚律师也认为,法学院系外延式扩张的背后,还藏着更大的危险,那就是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离。“现在很多大学开法学专业,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法学思维、司法技艺、职业伦理的训练和教育几乎没有。”

  很多法律实务界人士表示,法律需要综合知识的支撑。在他们眼中,真正有法律素养、符合法律职业要求的法科毕业生并不多。

  采访中记者发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也不能全部赖在“教之过”上,入门专业槽浅恐怕也是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重要原因。

  小韩说,当初学校考法学类研究生的人,相当部分是冲着不考数学去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只需要搞懂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再背一背,答考题基本是不成问题的。

  “现在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人都可以考法律,考了法律就都算是入了这个专业团体。其实,和尚从来是不缺的,但几百年才冒一两个高僧,这个道理在法学领域是一样的。”张立刚说。

  “仍是一个有潜力的绩优股”

  尽管眼下法学专业就业持续低迷,但报考者却“牛”劲不减。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康健认为,这其中不排除比如文科专业种类少等客观原因,但更要的是表明人们承认法学专业的价值以及对其前景的看好,“说白了,大家还是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绩优股。”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在读博士伦海波看来,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最明显的表现是反映在立法层面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解释或出台或被修改,尤其是与公民自身财产利益、经济行为等密切相关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诸如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还有物权法的出台,“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就越迫切。法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做生意签订合同要懂合同法,与工作单位发生纠纷要懂劳动法,这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

  “这是一只越拿越稳的饭碗”

  “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来看,法律也不失为一个好职业。”这是一些知名政法学校的毕业生共同的观点。

  评价一个职业的好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薪酬。一项调查显示,从各类专业去国家机关的人数统计中发现,法学类高居榜首,这就保证了薪酬相对要比其它专业高。

  毛鹏和李创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通过司法考试后双双到深圳成为执业律师,目前待遇和收入“还算理想”。毛鹏告诉记者,能够坚持长期做下来的律师,其年平均收入都很丰厚,而且依据律所性质、案件性质以及个人能力不同,薪酬多到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当然,律师这一行做得并不容易,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风光,高薪酬高地位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但这一行好就好在承认能者多劳多得,还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性。”

  刚刚成为华润置地(沈阳)有限公司法律顾问的何书泉,同样毕业于专门政法学校的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就业率低?其实很多知名政法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挺不错的,收入也很不错。”

  记者采访时,正逢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报名之际。仅沈阳地区,目前报名考试的人数已达三四千人之多。

  对于“学法热”,张立刚律师表示,除了以后可能的高薪之外,很多人看重的是这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性在于职业本身所需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被替代可能性的大小,从这点上看,法律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中相对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学科,因此被替代可能性就小,而且法律的生命力在于经验,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突显其价值,这个饭碗当然就会越拿越稳。”

  “法学教育仍是精英教育”

  面对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学法学人数不断增加,法学专业是否还是以前人们心目中的精英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龚廷认为,从本质上看,法学教育仍是一种精英教育。龚廷泰说,高级法律专门人才是社会的精英,因为从事法律职业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人员,都是社会的精英。在国家的管理结构中,这些人都是直接运用国家权力的官员,并且是因其专业特点而居于国家管理的重要位置。即使是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和法学教育工作者,也因其专业特点比一般大众更为接近权力、更容易影响和运用权力。同时,法律职业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他们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一般的服务,而是维护正义的社会制度的运行,是将法律所包含的公平和正义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因此,他们不能仅仅是有法律知识的人,不能是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必须是有法律信仰、有职业伦理、有良好的心智条件和良好法律理论、能够理解公平正义的、较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人。对于这种人的培养和教育,就是精英教育。

  而在小韩的笔记中,一直保留着一段听课笔记:法律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的专业性,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掌握的,这才确保法律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神圣感,但法律的最终价值是要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那么法律人就是连接神圣的法律和普通老百姓的一座桥梁,一个法律人首先就应该树立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带着这种使命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精准和专业。医生是医治一个人的身体,但法律是医治一个人的灵魂,甚至于法律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小韩说,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法律人是可以这样神圣的“现在之所以存在法学'专业很理想、就业很困难'的尴尬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对一个人选择法学作为职业有所误读。”何书泉说。

  采访中,很多法律从业人士表示,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法律本科大规模的扩招,出现各种良莠不齐的法律专业,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法律职业精英化和法学教育大众化的矛盾,使得我国法律人才供需出现了“断层”。

  大多数老百姓只看到了精英化所具有的高薪酬高地位,却忽视了精英化的内涵,或者说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法律职业精英化。“其实懂不懂根本无所谓,有句人尽皆知的老话,'物以稀为贵',不是最浅显的道理么。”伦海波博士说。

  存废之争下的建议

  2006年,一场“是否应该将法学专业从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取消”的讨论,在各大知名论坛上激烈地展开。

  如今,回望两年前的那场论战,具有20多年执业经历的资深律师陈宝龙说,他还是会毫不犹豫投“赞成票”。陈律师认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知识面宽,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有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乃至心理学的知识,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同时必须了解社会。如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经济才能,更要有社会、政治能力。就此而言,法学专业应在更高层次的学历设置。

  与之相反,东北大学法学院的齐老师则表示,在中国当前,无论从招生方式还是人才的培养方式,法学教育更是一种大众教育。而未来的法学教育应该走向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追求精英化、专业化、职业化。

  “与其关注是否会取消法学专业,不如提高法学专业在校生的'内功'.”沈阳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高小珺认为,法学专业的在校生不能光“啃书本”,一定找机会走出课堂去实践。

  “实践有两种,一种是引入法律诊所的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考试来选拔一些学生,定期培训和做法学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接受当事人咨询以及有机会做代理人走上法庭。另一种实践,就是假期到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这是可以真正接触到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司法现状的途径,会让在校生感觉到现实与书本有很大的不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疏义红则建议,法学专业在校生尽早考虑自己的方向,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去实践。简单来说,考研究生是偏重理论,考司法考试是偏重实践,两种考试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但又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但实践中,非法本生考上司法考试的比例并不比法本生要小多少,通过考研和通过司法考试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尽早认清,会让大家更有的放矢地付诸于行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