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食品安全法 > 食品安全知识 > 选购豆芽:一闻二看三掐

选购豆芽:一闻二看三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4-03 03:28:31 人浏览

导读:

■本报记者孙燕明豆芽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家常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选购豆芽时,习惯挑选粗大、白净、无根须的豆芽,然而这样的豆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有关专家指出,为了缩短豆芽的生长周期和增加产量,有些商贩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无根剂、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豆芽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家常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选购豆芽时,习惯挑选粗大、白净、无根须的豆芽,然而这样的豆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有关专家指出,为了缩短豆芽的生长周期和增加产量,有些商贩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无根剂、增长剂、增粗剂等激素类物质.超量摄入激素类物质后,会导致儿童发育早熟、女性生理发生改变、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健康危害.即使有些危害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但是长久积累必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不法分子生产豆芽使用3类化学物质

  据沈阳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今年4月,沈阳市有关部门打掉有害豆芽黑加工点2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缴获有害豆芽超过55吨.这些有害豆芽几乎都添加了激素药剂、农药、兽药3类物质,包括无根豆芽素(无根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增粗剂、6-苄氨基腺嘌呤、恩诺沙星(兽用药)、尿素以及保险粉等添加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德纯研究员介绍说,一般豆芽的生长周期是一周,在22℃至25℃的条件下,500克绿豆8天可以发制4千克豆芽,按照传统方法发制的豆芽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然而,一些商贩为了缩短豆芽的生长周期和增加豆芽产量,使用快速增长剂和无根剂.使用无根剂后,豆芽的产量可以比原产量增加30%左右,长度可以达到15至20厘米.

  无根剂是一种能使豆芽细胞快速分裂的激素类农药,长期过量摄入对人体有致癌、致畸形的作用.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长得又粗又长,缩短生产周期,增加豆子发芽率,使豆芽美观白净,长期食用可致癌.恩诺沙星是一种受孕的抗生素,能使豆芽很白很嫩,如果第一天没卖完,放到第二天继续销售时,还能达到白嫩、新鲜的效果,长期过量摄入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亚硝酸盐的作用与恩诺沙星相似,使豆芽色泽鲜亮,并且延长保鲜时间.除了直接加入亚硝酸盐外,发豆芽时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豆芽内硝酸盐含量大幅度升高,硝酸盐进入人体,经细菌分解后也会成为亚硝酸盐.

  豆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亟待完善

  张德纯指出,豆芽在加工中,某些商贩主要添加尿素、植物激素(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和杀菌剂(福美双和恩诺沙星)等3类物质.目前,北京成都青岛、浙江等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豆芽的安全生产标准,由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豆芽标准》也开始实施,但这几个标准对豆芽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害物质限量规定并不统一,甚至对于某些化学物质的相关规定还存在矛盾,豆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亟待完善.

  按照北京市质监局发布的《豆芽安全卫生要求》的相关规定,使用生长激素和保险粉加工豆芽等行为被明令禁止.但在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豆芽标准》中,并没有对无根剂的使用作出要求.

  在四川省颁布的《豆芽》、北京市颁布的《豆芽安全卫生要求》、青岛市颁布的《豆芽生产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中,限定了铅、无机砷、总汞、镉、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百菌清、多菌灵、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最大残留量.这些地方允许部分杀菌剂、植物激素限量添加,但是在国家豆芽标准中并没有相关规定.例如,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每千克豆芽所含的赤霉素应不高于0.5毫克,含6-苄基腺嘌呤不高于0.2毫克.但在国家豆芽标准中,这两种物质的限定值都没有被提及.

  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尿素、6-苄基腺嘌呤属于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可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但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剔除,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赤霉素、福美双和恩诺沙星等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严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

  选购豆芽要 "一闻、二看、三掐"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选购豆芽时可采用"一闻、二看、三掐"的方法进行挑选.首先,要闻豆芽上的气味.健康的豆芽闻起来气味清爽,而使用化学制剂加工的豆芽则有股不正常的怪味.其次,要看豆芽形状,不要选择个头粗壮的豆芽.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根须发育良好,无烂根、烂尖现象,芽身挺直稍细,芽脚不软、脆嫩、光泽白;用化学制剂加工的豆芽则颜色灰白,往往只有一根主根,而且很直、很粗、很脆,一掰就断.在正常光线下,看其在较短时间内是否会变绿,变绿的就是好豆芽.再其次,要把豆芽掐开看水分,豆芽秆的断面无水分冒出的是自然培育的豆芽,有水分冒出的则是有害豆芽.消费者将豆芽买回家后,最好用盐水浸泡半个小时,以消除有害物质.[page]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