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电子商务法 > 电子商务动态 > 校企联盟:探讨高校物流专业教育问题

校企联盟:探讨高校物流专业教育问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27 02:14:09 人浏览

导读:

◎詹荣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同学们对物流专业就业的担忧:“老师,我们毕业后在物流企业可以做什么?”“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怎样可以进入物流公司?”等等。笔者往往会这样告诫学生,“如果你能在人事经理面前不重复、不间断地将什么是现代物流管理讲15分钟
◎ 詹荣富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同学们对物流专业就业的担忧:“老师,我们毕业后在物流企业可以做什么?”“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怎样可以进入物流公司?”等等。笔者往往会这样告诫学生,“如果你能在人事经理面前不重复、不间断地将什么是现代物流管理讲15分钟,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入物流公司,若再能在物流公司老板面前讲上30分钟,你基本上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
然而,笔者看到这个现实:一方面物流企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大量的是非物流专业人员;另一方面,物流专业人员(包括社会上一些通过物流认证短期培训人员)所选择的职业大多数以市场营销的居多,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作的很少。笔者联想到高校的企业管理专业人员70%以上是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越发感到物流管理教育有画虎成犬,趋向企业管理教育之嫌。
我国物流现代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人才需求旺盛。据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我国日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0余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10万以上,上海政府将物流管理人才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另外,随着企业物流意识的增强,有近75%的企业考虑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种种现象表明,物流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而就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就业情况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并非本专业的工作。是什么原因造成今日的现象呢?
我们不妨从当前高校教育现状及企业(含物流企业)物流管理及营运管理现状加以探讨。
高校物流教育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物流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物流概念引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物流企业迅速发展阶段,2000年高校物流专业教育起步等阶段,时间仅仅20年余。目前高校物流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时期。
教材方面,高校物流专业大部分采用国外的教材进行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有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物流营运实务、物流管理法律法规实务、国际物流(物流英语)等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同样一个概念,比如,物流概念,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包括我国等国家,对它定义都各自不同,而且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解释。另外,极少有绝对权威将物流理论系统化。这给教师在物流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得混乱起来,很难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物流知识体系。
教师队伍方面,符合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教育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讲师由管理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极少能形成自己的理论。笔者接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包括一些名校的教授),发现他们讲授的更多是企业管理中的现象,即使是分析物流案例和设计物流方案,缺乏理论根据支持,甚至有时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这种现象反映了讲师们缺乏对物流实践工作深刻的、细致的、辛勤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式上,没有将实际操作同理论相结合。这一点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通病,其结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笔者联想到瑞士酒店管理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瑞士的酒店管理世界闻名,素有“全球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美誉,其教学模式是:通常瑞士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预科一年,主要是过语言关以及学习一些基本课程。第三学期学生进入学校的酒店实习(学习可获得报酬),第四个学期学习酒店管理理论,第五个学期实习,第六个学期理论学习,反复如此,等到学生毕业时,全球各大酒店纷纷来学校招揽人才。据说一毕业的学生即可做到部门经理一职。

瑞士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值得我们高校物流管理教育效仿。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我们高校培养的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然而我们的教育者总是高高在上,不肯下凡到人间,深入企业做一番实际性工作,将课堂的理论带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学生在如此的教育方式下,自然是变成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的“庸才”。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不被物流企业所选择的原因之一。
根据美国《交通管理杂志》对物流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表明,物流企业负责人偏向于聘用具有物流背景知识,比如库存,仓储,生产计划等,还要有对公司其他主要部门的了解,如生产,市场营销,尤其是财务的求职者,求职者还必须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基本的商业知识。从以上高校的物流人才教育看,我们的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企业物流管理运作现状
企业(指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企业)物流管理方面,商流同物流没能分离。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是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企业自己承揽了几乎全部的物流业务活动,企业拥有仓库和运输车队。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交通部门统计,国内货运汽车的空驶率达到近50%,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卡车有一个单程的空载,仓库利用率低,物流作业效率低等物流问题,无不同企业的物流社会化程度有关。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物流活动分散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部门,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库存过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企业根本无法做到物流运作整体最优化。
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雏形)方面,还有以储运业为主的营运方式。当前多数的物流企业还处在仓储和运输两个环节的营运状态,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状态。他们从事的物流工作只能是运输和仓储等共性服务项目,或者局限于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理,通送代理等局部性任务,他们不能满足客户(例如丰田公司的JIT配送)要求提供个性服务,使顾客价值增值。他们一般向客户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共性服务,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建立强大的运输力(如强调运输车辆数目或专线运输),仓储能力,他们什么都做,什么都是做不好。总而言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第三方物流。
这使笔者想到一个案例:日本著名的日通物流企业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决定考察在上海较为成功的物流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期间,日通总裁问及上海物流企业的客户有多少时,中方老板自豪的说,不好统计,大的大概不下80家吧,日通总裁非常惊讶……中方老板问及日通物流客户有多少,日通总裁说,不多不多,仅仅3家。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它不拥有产品,不参与买卖,而是为顾客提供以合同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总而言之,第三方物流就是要求关系合同化、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信息网络化向供需双方提供物流服务。试想,向80个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最终销售的由头到尾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我们的上海物流老板不知要忙死几次。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物流企业对我们的物流专业人才可要可不要的态度了。因为物流企业仅仅局限在仓储和运输两个主业上,除了仓储,配送方面略需要一点专业背景外,其他部门就大可不必了。他们根本就消化不了更多的物流专业人才。
校企联盟促进双赢
“物流管理”教育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只有校企联盟,构筑物流产业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是高校物流教育的出路,亦是中国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出路。
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当前中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窘迫状态。目前,高校同企业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互不相干。一方面高校教育高高在上,在象牙塔里规划美好明天,不能放低架子,深入企业作一番辛苦的、细致的、大量的研究工作,以致造就了一批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只注重营运状况(如暂时的赢利),不能从物流系统角度上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些都妨碍中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校企结合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大量的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方向转变,丰富其增值服务内涵,同样促进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增加物流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据美国的A.TKEAMEY公司(1987年)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里,大约22%的公司成立了物流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增加了。全球化趋势也是物流职能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物流管理者的国际业务职能部门1974年只是9.5%,1980年有30.5%,而到1987年,已经增加到67%。另外,企业通过校企结合方式,使学校转变成自己的人才“供应商”,以确保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型所需的人才。更进一步来讲,企业通过校企结合关系,可以将企业内训外包给高校,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化培训质量,提升企业整体营运水平,打造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高校通过校企结合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实操平台,调整教学方向,使理论教学更加合理、系统化,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的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管理专才、复合性人才。学生则可以通过该平台,增加实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校企结合最终能解决我们的物流教学及物流企业发展问题,实现双赢。
走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符合物流管理“应用性”的特点,也符合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中国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国内已有企业和学校先进一步,例如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姣姣者宝供物流(公司)现同国内15所大学合作,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运学院、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共同开发和推广物流应用技术,而且宝供在15所大学的物流专业设立基金会,以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金额每人40000元/年)。这将有力推动宝供物流更进一步向前发展,值得相关学校和单位学习和借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