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动态 > 谁是下一个汤姆逊?

谁是下一个汤姆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6-21 05:14:14 人浏览

导读:

中国企业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急于抄底,要善于打破经济周期,与时俱进,构建企业安全经营的基石,从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做起谁是下一个汤姆逊?文=于清教不确定性才是公司真正的生存常态。2009年11月30日,法国传媒服务集团汤姆逊宣布,其破产保护申请已得到法院审

  中国企业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急于抄底,要善于打破经济周期,与时俱进,构建企业安全经营的基石,从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做起

  谁是下一个汤姆逊?

  文=于清教

  不确定性才是公司真正的生存常态。

  2009年11月30日,法国传媒服务集团汤姆逊宣布,其破产保护申请已得到法院审批,到2010年月为止的保护期内该公司将与主要债权人协商债务重组。虽然后来,汤姆逊向外界又澄清,中国经营实体暂时不受影响,但仍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破产猜测和员工骚动。

  破产命运“潜伏”已久

  这家由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埃利胡·汤姆逊共同创立的法国传媒服务集团,在金融危机汹涌的浪潮中也难逃厄运。

  而来自中国家电的大佬TCL就曾经与之共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年“生死之恋”。

  2004年,TCL国际与汤姆逊“喜结良缘”,宣布合资成立TTE公司。快速购并汤姆逊后,TCL立刻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制造商,但悲壮的是,李东生原计划在十八个月内让公司转亏为盈,结果四年半后,合资公司继续深陷严重亏损沼泽。2006年,TCL的电视部门一年亏损曾高达25亿元港币,这一年,李东生只好宣布分手,匆忙结束欧洲业务,只保留了OEM业务。在外界看来,此举相当于放弃了汤姆逊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也就意味着TCL当初并购的目标被放弃。

  TCL兵败并购汤姆逊城下,在付出昂贵学费的同时,也终于明白了国际化的水深和不易。

  综观彩电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技术创新才是永恒的主旋律。当彩电市场进入平板时代时,法国人自诩的优势仍停留在其沾沾自喜的传统显像管(CRT)业务上。除了产品过时外,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导致债务缠身,亏损不断,汤姆逊生命岌岌可危。汤姆逊彩电业务从2002年出现亏损,2003年亏损总额达1.85亿欧元,此后汤姆逊在彩电领域的成绩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专利权转让的结果。2008年汤姆逊营业额下降12.6%,亏损19.3亿欧元。截至2009年9月30日,债务总额已攀升至21.7亿欧元,滑入破产边缘。

  “彩电鼻祖”汤姆逊落到今天的命运,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最大的失误在于创新缓慢、战略错位、组织机构臃肿和法国社会福利机制本身存在的弊病等原因,汤姆逊自己在自己“做茧”的技术陷阱、资产陷阱和文化陷阱中挣扎、被捆绑继而沦陷。

  专利是一把双刃剑

  其实,汤姆逊并非如此无力,它曾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头上挥之不去的专利阴影,早在2003年汤姆逊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向中国的DVD企业发出每台征收1-1.5美元专利费的强势信号,2005年汤姆逊又将专利收取的目标瞄准了中国的MP3和彩电企业,凭借着专利的“胡萝卜”和高额利润的“大棒”,汤姆逊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扩张,在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或建厂或授权,从此做起一劳永逸的“专利生意”。

  目前,汤姆逊在全球仍手握专利3.4万个,仅靠收取专利费,汤姆逊每年就可录得4-5亿美元的收益。然而,这种坐吃山空的做法并没有挽救汤姆逊经营颓废、严重亏损、人心失散的局面,当专利成为汤姆逊的惟一救命稻草时,专利就已经老化、落伍,继而面临被抛弃的命运了。

  可以设想,慵懒的汤姆逊继续躺在专利的窠臼里,不解决自身经营模式的创新、专利价值的还原与释放,不转变经营思维、突破体制的藩篱,再多的专利也只能是烫手山芋而已。

  专利是一把双刃剑,当专利成为暴利与垄断的简单工具、不能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时,技术就成为可怕的陷阱,变得人人畏之,其结果就是逼迫他人创新,弃如鸡肋,从而另辟蹊径。

  显然,摆在汤姆逊面前要走的路并不轻松,7年前在全球各地尚有雇员6.4万人,目前已锐减至2.3万人,不能解决好员工的遗留问题,汤姆逊的“专利美好生活”将就此嘎然而止。其次,失去了真正和谐的合作联盟,丧失了产业链最具价值和创新活力的实践者与推动者,专利的“海市蜃楼”也最终将被束之高阁,所谓的企业DNA最终也将“破相”。更为重要的是,汤姆逊要避免破产命运、避免重蹈覆辙,惟一的出路就是勇敢地拿起手术刀刺向自己的病灶——汤姆逊的命运只有自己把握。

  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有人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汤姆逊手中丰厚的专利将成为众多公司觊觎的美味。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固然对汤姆逊的专利技术垂涎已久,但遍数中国企业挥师海外、攻城略地的案例,津津乐道之余,教训可谓惨痛、深刻。

  TCL并购汤姆逊4年净亏40亿元;中国平安并购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8个月净亏157亿元;中投集团投资美国黑石集团,不到1年损失过半……近年,在中国海外并购案中,70%的中国企业都以失败而告终。实际上,在海外并购的游戏中,中国企业只是缺乏经验的初级赛手,那些成熟的竞争者利用中国企业的稚嫩和迫切,设置了种种障碍来保持优势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说,海外并购之路并非平坦征途,而是处处布满陷阱,中国企业还有待历练。

  今天,从汤姆逊启动破产保护程序的个案来说,中国企业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急于抄底,避免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要抑制住内心的狂热和冲动,内外兼修,练好真功夫,真正加强核心技术的投入和努力,内强才能外大。中国企业不能继续闭门造车,更不能在简单的模仿和抄袭中委曲求全、苟延残喘,要善于打破经济周期,与时俱进,构建企业安全经营的基石,从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做起,真正谋求并实现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