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拍卖法 > 拍卖程序 > 拍卖公告与展示 > 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十大问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十大问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04 09:26:28 人浏览

导读:

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市场颇具规模,行情十分火爆,成交异常踊跃,人气非常旺盛。但是由于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着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市场发展过快,急功近利严重,投机气氛较浓,假货充斥泛滥,总体而言是一个不成

  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市场颇具规模,行情十分火爆,成交异常踊跃,人气非常旺盛。但是由于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着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市场发展过快,急功近利严重,投机气氛较浓,假货充斥泛滥,总体而言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市场欠规范,机制待健全,管理要加强,买家需培养。当前,以下10个问题在市场中表现最为突出,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热衷炒作,价格离谱。  时下国内拍卖市场盛行炒作之风,炒作被许多公司视为看家法宝,不少大师们的作品被他们像炒股票一样炒来炒去,人为炒作拔高的现象较为严重。先炒陆俨少,后炒傅抱石,再炒黄胄,不炒得天翻地覆绝不罢休。许多天价频频催生,一些丧失理智的投资者盲目跟风追高,最终在高位套牢,真正的收藏家对此深感茫然。台湾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女士表示:“艺术品成交行情不断刷新,一些名家作品屡创新高,这一奇特现象使收藏家产生了观望,不知合理价位在哪儿,到底该不该出手。”台湾聚英雅集、寒舍企业总经理王定乾希望拍卖行能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永续经营,不能杀鸡取卵。“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价艺术品如同盖楼一样是一步步累积起来的,当大家都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市场去做的时候,有一天大楼垮了,大家就全都垮了。”不仅逝世的大师是他们的炒作对象,个别在世的大师如吴冠中等也被大炒特炒,甚至有些在书画界成就并没有得到公认的画家也被拿来巧妙包装一番举办专场,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当前的市场与股市中博弈异曲同工,国内股市正是因为受多年投机炒作之害,从2200点一泻千里,至今在1100点附近徘徊不前,几只昔日荣耀一时曾上百元的高价股如今已沦为1元的垃圾股、仙股,使投资者损失惨重,前车之鉴不可不吸取。  二、大吹大擂,宣传失真。  作为艺术品拍卖这种特殊的行业来说,拍卖前在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买家注意前来观看预展,本无可非议。但是宣传一定要真实、适度,不应夸大其词,天花乱坠,失去真实宣传就成了欺骗。目前国内不少拍卖公司把宣传看得至关重要,宣传仿佛成了灵丹妙药,以为只要宣传到位便大功告成,而忽视了内功的修炼与业务的提高。更有些公司为一己之利,毫不顾忌虚假宣传,盲目贪求一种所谓的新闻轰动效应,在他们的眼里名头越大越好,年代越早越妙,最好能戴上“××之最”的桂冠,什么苏东坡的《墨竹图》、米芾的书法墨宝等新闻经常见诸国内报端媒体,如此宣传鼓吹实在显得过于业余、幼稚。某公司在一专业艺术媒体上刊登一号称为八大山人的人物画《砍柴图》,其实此乃明显抄袭明代画家吴伟的一件绘画,如此张冠李戴令人捧腹。当宣传衍变为一种工具时,不仅毫无公信力可言,效果也背道而驰。5月份佳士得在北京也举办了巡回预展,人家的宣传也未见兴师动众,但并不影响其“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最终以2.3亿元创世界瓷器拍卖天价,精致的拍品、良好的信誉与上佳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反观国内,东西假得没边,还大言不惭、大张旗鼓地在媒体乱吹一气,叫懂行的人士实在哭笑不得。  三、巧造纪录,虚交不少。  如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颇有些体育田径场的味道,纪录满天飞,天价天天创。今天张大千的山水突破7000万大关,明天宋徽宗的御笔花鸟以5000多万成交,但这些天文数字的真实性到底如何,无人知晓。台湾《艺术新闻》社长刘太乃在今年6月的“200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上便明确提出了国内的假货、假拍、假成交、假天价问题。假纪录与假天价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早已司空见惯,人所共知,其滋生不是一天半天了,但就是杜绝不了,以至今天还此起彼伏如雨后春笋的诞生,生生不息。这两年,国内拍场又时髦起“白手套”概念,只要100%成交就为拍卖师佩戴白手套。于是大家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窝风追逐什么100%成交,一方面提人气,一方面又有新闻效应,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马上就有一些拍卖师戴上了“纯洁无比”的白手套,堪称一景!近一年来,拍卖公司之间的攀比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什么“10亿元俱乐部”的新名词都不知何时冒了出来,各拍卖公司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往里钻,以跻身大公司行列。于是你大拍过5亿,他大拍超7亿,颇有些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味道。一些拍卖公司不得已只能靠掺水虚交,这种有名无实、好大喜功的竞赛与做戏实在乏味得很。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迷信著录,害人不浅。  在造假、贩假日益猖獗的今天,各种新伎俩新手段也呈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之势,近两年利用著录、出版物进行伪装蒙骗的手法十分突出,对收藏与投资者的利益造成较大的伤害。中国人历来相信白纸黑字,对出版物往往深信不疑,而这恰恰被有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巧加利用,他们挖空心思投其所好在著录上大做文章,利用出版物做护身符,用障眼法诱使买家上当,这样的例子在市场屡见不鲜。如某公司今年上拍一件潘天寿《菖蒲八哥》,图录上标明曾出版于《狮城藏画》一书,其实该拍品乃克隆自某国内博物馆藏真迹,却最终以82.5万元高价拍出,可见盲目迷信著录实在害人不浅。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出版物根本就不具什么权威性,更有一些登满赝品的劣质垃圾出版物被拍卖公司不加选择的乱加引用。当前,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存在着过分的、非理性的夸大著录作用的现象,特别是近一两年,被《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作品在市场备受追捧,二者被市场盲目的神化,推崇为“金科玉律”。但是《石渠宝笈》曾收录了数百幅赝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可避免的编进了一些有问题的仿品而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所以,盲目迷信著录与出版物已成为市场中的一大误区,为其所害者大有人在,花费上千万元买假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些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五、专家下海,迎合市场。  由于专业鉴定人才极为匮乏这个先天不足的原因,国内许多公司纷纷请一些博物馆的专家为拍品掌眼把关,所以,“专家下海”现象已十分普遍。专家下海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拍品征集越加困难,许多公司便开始灵活应对,降低门槛,专家此时何去何从?是为买家负责严把真伪关,还是对赝品视而不见,认假作真。从现实看不少专家已随波逐流,向市场低头了。最终导致大量伪作混迹于市场,登上大雅之堂。不少投资者因盲目相信专家的鉴定,上当受骗,叫苦不迭。笔者曾在拍场见到一件十分明显的假徐悲鸿《双骏图》,被故宫一位知名专家题为真迹,如今这样的例子在拍场数不胜数。国内艺术品市场较为混乱,赝品率居高不下,专家也难逃其责,他们对沉淀在藏家手中的伪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市场的兴盛,含有各种功利色彩的有偿鉴定也应运而生,专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是各种形形色色有偿鉴定的主角,有些专家忙于走穴,经常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的有偿鉴定活动,俨然变为一名“社会活动家”。有偿鉴定使鉴定变了味,颠倒黑白,指假为真的事件屡有发生。伪作摇身一变成为“真品名迹”流入市场,不少投资者对专家的鉴定信以为真,最终误入歧途。所以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专家利用人们的信任乱做鉴定,乱开证书,过多参与市场,误导投资者,后果不堪设想!  六、盲目投资,新人居多。  伴随着市场的日渐繁荣,艺术品拍卖在国内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衍变为一种投资手段。大批以前从未涉足过艺术品收藏的新人不断进入市场,数目可观的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新入场的人士大多怀抱着投资升值的目的,对艺术品的鉴赏与认知处于一片空白、毫无所知的水平,基本上以耳鉴为主,真假不分,完全听别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在两会期间在谈到国内艺术品市场时认为:“中国收藏阶层非常少或者还没有真正出现,造成市场很不规范,不稳定。由于收藏阶层比较少,做到规范很不容易,并不是想规范就能规范的了。艺术市场没有一个庞大稳定的收藏家队伍,怎么去规范稳定?关键是收藏家队伍要有鉴赏力,不能仅作为投资,别人说好就买,而且炒得特别高,价格跟价值比起来显得有点虚。所以提高收藏家的鉴赏水平是规范市场的首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也表示:“现在不少搞收藏的人都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对中国书画没有太多知识,别人说值钱就去买。应该培养他们从外行变成内行。”目前拍卖大厅虽人满为患,但新人占相当大比例,由于对拍品的真伪心中无数,所以收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投资风险巨大,买东西全凭运气,如此收藏上大当、受大骗、落陷井不可避免。  七、知假贩假,投机盛行。  知假贩假当前在国内既最流行普遍,又最难以治理。受巨额利润引诱与刺激,国内不少拍卖公司对赝品熟视无睹,故作不知,更有一些公司趁市场初期的混乱,浑水摸鱼,从中投机,知假贩假。投资人的利益早被置之一边,根本不屑一顾,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抓住大好时机大捞特捞一番,这种完全不讲职业道德、只管追逐短期效益的现象不胜枚举。今年初某公司拍卖两张假冒的著名画家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在预展时被人发现告于张仃,张仃联系拍卖公司要求撤掉,但拍卖公司拒不执行,两件伪作最终以数万元拍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拍卖论坛对这种丑恶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拍卖行不负责拍品真赝的国际惯例是以社会的诚实信用原则和企业的守法、守信形象为基础,在中国大陆,因法律法规不健全,被一些企业利用,为获取利润对赝品睁一眼、闭一眼,或直接参与造假牟取暴利,这些做法有蔓延之势。”由于现行的《拍卖法》没有硬性规定拍卖公司的保真责任,一些公司便大钻空子,从中投机,对赝品来者不拒,大开绿灯,名正言顺地贩假。更有某些工作人员满世界买高仿,自买自卖,将投资人的利益扔到脑后,赚取超额利润,把买家当作提款机。  八、监管乏力,媒体缺席。  对于一个初兴的市场来讲,政府的监管与行业的约束必不可缺,至关重要,没有政府与行业的监督管理,市场将失去方向。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10年的发展,相继滋生了很多丑陋的弊端,投机成风,假货泛滥,愚弄买家,坑害投资者已越演越烈,如不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治理,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像今日的股票市场、足球市场一样萎靡不振。当前,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三方都有相应的部门管理,如何协调好并出台一些得力的措施是当务之急。同样,媒体在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台湾《艺术新闻》社长刘太乃表示:“维护市场秩序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对市场假货、假拍、假成交、假天价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拍卖市场会像证券市场一样失去公众信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前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先生认为:“媒体对市场不良之风应批评,应协助拍卖来制止。在某饭店的拍卖会上,我们单位有同志看到我的假画,回来告诉我,我去看果然是假画,我提出在这幅作品写上伪作并建议拿掉,拍卖行从盈利的角度考虑不愿意,后来交易了我也不知道。这个现象一定要制止,媒体要揭露。”但是,由于中国的媒体同拍卖公司往往存在合作的关系,过于亲密,出现上述情况每每哑言不语,专业艺术类媒体为谋求广告也大多视而不见。由于媒体不独立,想发出声音也勉为其难。所以,虽然假货十分严重,但在媒体上却少见曝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在拍卖国际论坛便明确指出:“媒体和拍卖企业的合作存在着小处着眼、急功近利等弊端。”因此,在纷杂的市场中媒体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实在值得探讨。  九、发展过快,公司太多。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的红火与巨额利润的吸引,大批新公司纷纷成立加入这个新兴市场,目前全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已达数百家,以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少新公司完全是抱着凑热闹捞完就走的心态,所以种种不规范、不道德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不规范,拍卖行数量过多是一个原因。除了少数几家好的拍卖行,大部分小的、新建的公司不够规范,拍卖行没专家,问题就比较大。文物艺术品拍卖不是办个工商执照就能行的,需要懂行的专业鉴定人才。现在一窝风跟上,自己把自己市场做砸。”可谓一针见血。中国到底能容纳多少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是不是随便就可以搞?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应该设立门槛制度?这些都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门槛这么低,大家拼命往里挤,对市场的冲击与破坏力极大,如不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到上千家,届时混乱的局面将不可控制。当前假货充斥,假风盛行,公司数量过多是根本原因。有些公司的拍品甚至已到了假货占90%以上的地步,这哪里是艺术品拍卖,称之为赝品拍卖最恰当不过。如此发展,整个行业的信誉也将被这些投机搅局者破坏殆尽,所以提高门槛,严格审批把关大有必要。  十、泡沫多多,虚假繁荣。  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表面上十分繁荣,成交劲升,但是市场中充溢着较大的泡沫成分,在繁荣的表象上暗含着一定的虚假。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便指出:“所谓市场红火,不能算真正的红火,有一定程度的假象。”香港《名家翰墨》总编辑许礼平认为:“将拍卖搞成骗人的‘天仙局’或真品不足10%的合法的天仙局,会挫伤收藏投资者的热情,损害拍卖业信誉。”对市场存在的混乱提出了批评。200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近60亿元,这其中泡沫有多大?假成交、假天价究竟占多大比例?相信了解洞悉市场的人士心中有数,各拍卖公司也心知肚明。所以如何规范经营,杜绝虚假成交,清除泡沫,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摆在全行业面前无法回避、必须直对的任务与课题。一个泡沫飞溢的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一个虚假成性的市场更不可能生存长久。买家套牢了,藏家死光了,造假者发了横财,身为中介的拍卖公司也只能坐以待毙,相信所有人都会明白这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当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既有赖于行业自身的努力,同时更缺不了政府的监督、行业的管理与媒体的参与。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