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法律论文 > 法学论文写作 > 写作技巧 > 法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法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7-14 16:30:47 人浏览

本来我就不敢讲这个题目,今年最高检检察理论所在新疆举办培训班时张所长就让我讲这个题目,我就没敢答应,因为没有准备。这次浙江省院再次跟我说这个事情,我还是想推托的,但还是想第一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多年还讲不出一二三来,那么是失职了,二是这对我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把别人的经验把自己失败的教训总结一下,真正能系统地掌握一下,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和提高。所以这里我就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

那么首先是写什么,然后是怎么写,然后是怎么评。

首先,什么是论文?我查了些资料,我认为论文就是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论文就是一种表达形式,其内容就是研究成果。人们写作论文就要考虑我们表达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么表达,前者要靠研究得到,后者是行文技巧。这两者有一个基础,就是你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的内容或者说你论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么社会科学大致可以从学科来分类,当然也有跨学科的。在文心雕龙上把论文是分为四类,我们现在的一些书也分为四类,但我们检察的研究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评论,二是论述。评论根据其方法可以分为点评和述评。象我明天在检报上发的文章,把腐败行为挂上黑名单,就是点评。因为我看了报道后,觉得可评论的点很多。他以卖官来养自己的买官,形成整个腐败的体系。其中一句话对我感触最深,他被判刑后说如果有人在我第一次犯错时就有人制止我,我就不至于犯这么大的罪。我好多年前就听说过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干部,因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我就想这要怎么来保护我们的干部,是养腐待查,还是防微杜渐?我就是从这个思想入手,来写一个点评,我通过讲一个故事,就得出我国要建立一个法定的财产申报制度。而我们一般同志用得最多的还不是点评,而是述评。述评就是有述有论。述就是叙事。国外的说法就是五个“W”,我认为作为论文的写作还是不够的。Who when where what how。这个说法是叙事的比较通常的也比较经典的说法。据说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只有一句话,后来我也看到还有不同的说法。以前我听到的是这样的:“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这个我认为不是最好的小说。我比较欣赏的是“在世界的末日,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忽然听到了敲门声。”这句话五个W全有了,而且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既把事情讲清楚了,同时又给人想象空间,不仅仅是一个事实,而且让人看到其中蕴含的事理、哲理。我认为这里面作为论文来说,还缺乏一个“论”。论文不但要讲五个W,还要把这个道理点一下,点出来。作者最感兴起的必须说明的是哪些道理。那么就是一个why,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或者是什么原因,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蕴含着什么样的一般的道理在里面?所以论的就是这个事件的背后的情理、事理和哲理。三理。我们为什么要论呢?因为别人看到的想法或者是想到的道理可能还不全面,可能我们想的比他要全面一些,或者别人想到的一些不太重要,我们认为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越看论文,我们写作的冲动就越大呢?我自己的体会这是知识分子里的孤傲,我看了之后一方面学到了许多好东西,另一方面我感觉到还有一些不足,如果让我来写的话,可能能写得更好,可以弥补不足。这可能是过于自信,但我们正是靠这种刺激来要我们写。这就是我们要论的原因。后面还要具体讲,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写不出来。我想写,但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理解很简单,就是你看少了,你读少了。如果你看多了读多了,就有这种冲动。在座的不能用这个要求来,只要你在工作中有这种冲动就能写。那么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的体会,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你要讲出新的道理,让人心悦诚服。这就是征服。让读者感觉到哦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讲得真对,就是这样的道理。把你的东西转化成别人的信仰,那你就成功了,你的论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现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理,没有完全占领我们的思想领域,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阐释者没有论透。为什么一些宗教能够占领人的思想呢?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那么牧师、神父的传道布道,他们就把宗教的伦理把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原来没有认识到身边的道理,你这个神父帮我认识到了。这就是论的境界。基本这样的考虑,我们评价论文的标准也就清楚了。一个是形式的完美性,完美不等于完整,维纳斯就少一只胳膊,不完整,但你要加一只胳膊,总是感觉到不行,这就是完整的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它美,只要文章的形式有征服力,这就行了。第二个标准是内容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创新性就是要讲出一个新的道理出来,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认识到了的,就不叫新东西了。还有一个层次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没有发掘出新的内涵,你把它发掘出来了。例如昨天我吃饭时与马贵翔教授聊天,他讲了人要谦虚的事情,这个实际上人们早就讲过,毛泽东就讲过,但昨天这时我一想就很有感触,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就是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自己谦虚的程度有关,越谦虚一点自己的相应的包括社会地位都会提高,越是傲慢,就相反,自己的许多失败都是与骄傲有关。我就想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让年轻的比我还不成熟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很少了)能够有所借鉴。这就是旧理新用。也是新。还有要有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要让人心服。社会科学的合理性还不同,你要把这个新的东西讲出来,与浅显的道理结合起来了,人们就觉得合理了,就是你要把新东西讲成旧东西,人们就觉得合理了。这与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就是发现,例如宇宙中的一个新东西,或者原子核里的新的结构。所以社会科学就是要你把新东西旧化了。前面讲的是你要有创新性,而这个合理性就是要你把新的讲成旧的。这就是要与人们的现有的知识,现有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你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们的知识,那就只是孤芳自赏。[page]

那么法学论文有什么特点呢?它是社会科学论文的一种。它除了一般论文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法治的相关性,第二个特点是政治的相关性。

法治的相关性一个是写作宗旨的限制,二个是写作内容的限制。我们写法学论文,为什么?有什么动机,应该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去做。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看到有些检察长也参加这个研讨会。我认为检察长也要意识到要通过检察理论研究来改进一个院的工作作风,提高一个院的素质,一个检察长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不光是提高素质的问题,而是大家都是去学习,就不去闲逛了,不去卡拉OK了,不会出问题了。这就是另外的一个角度考虑了。这些都是动机。那么我们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必须牢牢记住的就是——改进法治。为什么不说推进法治呢?因为法治这个不是绝对的东西,你现在要想推进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发觉过头了,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就存在这种情况,又要往回走了。所以我们要改进,使其适度,不够往前推够了往后拉。那么怎么来改进?从静态的法律来说,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完善立法。使现行的法律还有哪些漏洞要补上去,不合理的要修改一下。这是静态的写作的内容。现在什么人动不动就提出一个修改的建议,这个我觉得也有点过了点。我就自己想,我自己有资格去这么批判别人吗?例如陈光中老先生我是很敬重的学者,他就犯罪证据的标准时提出进一步论证了确实充分。我的本意是想批判一下,觉得这个观点过时了。我又想我有资格去批判他吗?够 这个水平吗?后来我就又换了一下角度,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去谈自己的体会,就是他的理论可能还有发展的空间。我认为我想到的他作为大家肯定也想到了,只是他可能认为现阶段这样还不成熟。所以我就写了在法学家发表了,《什么是证据确实充分》。我曾经在山东大学碰到一个教授,他说有一个教授有一篇文章有严重的系列的错误,我要写八篇文章去系统地批判?我当时就很反感,你有这个能力和资格吗?实际上你当他的学生也不配。所以我们要反思,就是这个法律是经过多少人多少年的思考和研究写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规定是我们的领导人突发奇想搞出来的。但这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研究室的人来说,要发现法律中的问题,呈报上去。就要研究。另外一个从动态的法律制度来说,主要是法律的实施问题。我们的很多论文,我大致翻了一下杂志,80%的论文是研究的法律实施的问题,法律为什么不能得到遵守呢?有理念的问题,还有制度的问题,还有具体的条件的问题等等。我们大多数的论文都是讲的这个法律没有实施好,怎么使其更有效地实施。所以我们研究室的主要任务也是怎么使这个法律得到更好的实施。高检研究室的工作也是这样。它的创新工作不是为了更改创新法律,而是要追求法律本身的精神,使其更好地实施,把书本上的法律变成活的法律。我们的课题研究90%以上都是这个问题。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立法,促进更好的实施。当然有些论文两方面都有。

第二个法学论文特点就是政治的相关性。我们这一代六十年代的人学习的法理学已经开始与上一代学习的不一样。我们学的是叫法学基础理论。在前一代叫国家与法的理论。那么国家与法的理论就是把法的问题与政治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讲。但我们现在学的就是法学就是法学,和政治学是分离的。这个分离是符合发展的需要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回避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论文的选题上,写作上都要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制约,受到你自己的政治身份的制约。例如我们的政治环境下,你就不能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更不能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论文。当然中央出台新的政策,你如果是党员,你能写论文反对吗?你可以写信,你可以表达,但不能公开发表,这就是你身份的限制。你作为检察长,你能够公开发表与上级唱对台戏的文章吗?这是要挨批评的。我有时候写拥护高检的文章,写得不到位还挨批了,你写对台戏的文章,就更不合适了。有一个检察院的人在刑诉法修改前写了取消免予起诉权的文章,这本来在学术界就是有这种说法的,但他作为检察官写了这个文章,学界就说了,你检察官自己也这么说了。结果就报到张思卿检察长那里去了,他说这个问题检察官这样说合适吗?这是我们正要捍卫的权利!结果就把他扫地出门了。这就给我一个警示。例如检察院每年向人大报告,我认为就是这既不合宪,也不合法,也不合理。我写了小文章,发在内部的内参上,要副厅级以上的干部才能看到。结果被韩杼滨检察长看到了,他说谁让你写的,我说没人让我写,是我自己写的,我是学者,他说谁审查的,我说没审查。实际上这个也是有背景的,是我们准备给中央打报告的研究的一个问题,当时有五个问题,这是其中之一,我们想先捅一下试探试探。结果我就挨批了,但我不能把人家捅出去。韩杼滨检察长也说了,你这个文章没什么问题,也不违法也说得有道理。但你这个文章发表的时机不对,因为马上要投票了。很多人大代表是副厅级以上的,你被他们看到了,他们投我反对票,我是很头疼的。所以这就是政治问题。[page]

我说写法学论文有两个条件,一是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二是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需要。第一个是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这通常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或自学来获利的。第二个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你形成的东西怎么能叫前提呢?这是因为我说的是写出好文章,写出好文章才算你会写。象我这个水平就不算能写出好文章的,只是为写好文章作准备。你要写好文章,系统的法学知识是很重要的。我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个山东的检察官,其实也不算真正的检察官,他是做司法警察的,通过自学电大出来。他讲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他说我最近有个很重要的题目,很想写。他说我发现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起诉都没有附带民事诉讼,都应该附带的。我说为什么要附带呢?他说官员的职务犯罪等于是为国家代理,履行职务。而他职务犯罪了,等于没有履行好这个代理义务,所以他就不应该享受犯罪期间得到的工资待遇,要他赔偿。我觉得这个问题一提,他觉得他很新颖。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直接回答的话觉得是打击他了。我说你考虑一下,一个是刑法的处刑是什么意义,刑法的罚金刑是什么意思,刑法的刑事优先原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刑事处罚里是不是包含着这些内容。我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但这个问题你可以考虑一下。这就表明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为什么是刑事优先原则,刑事关系与民事关系是什么关系。刑事法律关系里实际上是已经包含一定程序的民事关系。附带民事诉讼是谁提出的,要谁赔。那么另一个是研究的能力问题。这是一个很动态的问题。我们现在也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当时我曾经在英文著作中看到一个词,就是讲到了能力建设,我当时不知道怎么翻译。能力怎么可以建设的呢?能力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我当时就不知道怎么翻译。后来在上海的一个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就提出了能力建设。现在我们也讲了。其实这个能力是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提高的。能力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的写作也是这个问题。你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骤,付出一定的努力,都是可以办到的事情。我有时候对我的学生说,象我这样笨的人都可以混成一个学者,你们比我聪明,也应该可以混成比我出色的学者。他们说你怎么混的呢?我说我主要是勤奋。我每天工作到很晚,我看别人的著作,翻译英文的著作,别人的论文我都看。这个就是能力建设的问题。其实我今天上午讲的也是能力建设。

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与其他论文也是一样的。我看了一些著作也都说写作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研究阶段,二是行文阶段。我琢磨了一下也有不妥,我对照自己的写作,觉得也不是把研究与行文这么完全分开的。我大多数情况下是边研究边写,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行文的过程也是思想逻辑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想清楚和表述清楚的过程,就是两个过程是统一了。但我又想,人家几千年来都这么分的,也是有道理的,就是便于把我们的道理讲清楚,就是分阶段地讲,如果你不分开讲很多问题讲不清楚,所以这个分类法也是有道理的。后面我们讲方法论时讲思维的方法论与写作的方法论,它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研究的过程进一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四个环节。第一是提出选提,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研究,四是形成观点。这是研究的四个环节。行文也有四个环节,第一是提炼主旨。把你文章的核心的观点中心的思想提炼出来。二是谋篇布局。三是执笔行文。四是修改润色。我曾经碰到一个中青年法学家,他说他一个晚上写一篇文章,他说就够 了。当然不是指每天晚上写一篇。但我觉得很有兴趣,我说我几乎都要写一个月,于是向他请教,你怎么能够一晚上写出来?我曾经一晚上翻译一万多字,这是因为我不需要自己多想谋篇布局等等,只要翻译就行了。他说我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想到什么程度呢?想到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怎么写。我写之前先躺在床上不动,动脑筋,要改时也想好怎么改。然后我穿上衣服,一下子就写出来了。我想我的脑袋没这么大,但里面的方法还是有用的,就是你先想清楚了再写。你要把你的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想清楚。想清楚一个问题,再写清楚一个问题。这个方法我想对一般的同志是有借鉴意义的。[page]

前面是随便说说,算是序论吧。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昨天晚上我讲这个布置给我的课题还真是一个问题,有空时我想写一个小册子。上面是绪论。下面分上篇与下篇。上篇是选题与立论。

选题里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选题的机遇。选什么题这不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这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给定的。这个历史条件给定的东西虽然是客观的,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反映的灵敏度不一样,但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抓不住。怎么知道这个机遇来了,怎么抓住这个机遇。这就是选题机遇的问题。“有志者事竟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还有一个日本的说法是“只要多跑多转,狗也能遇上好运”。当然这个说法不是大雅,但说得也深刻,是一个日本学者说的。所以这里第一个是要有理论修养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的老师说过,在自然科学领域,年轻的学生超过老师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是必然的。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这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科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博大精深的,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足。我的体会也是这样。我有时看两千年前的书,就觉得自己这么渺小,人家两千年前讲得这么深刻,我自己还达不到。就是中国很多古典的东西,我们并没有想清楚。昨天与马贵翔教授谈时,他也讲感觉到现在研究刑诉法时,感到不研究哲学问题不行。人家几百年前讲的东西,比我们想的好得多。当然这个问题我从消极的角度去总结,我与同学说社会科学是挺可悲的,你看看现代的政治学与古代的政治学比较一下,只不过是概念不同而已,名词不同而已,更完整系统而已,到底有多少创新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社会科学这个东西,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明显的发展阶段。这里讲的是理论知识的准备非常重要。你不准备历史知识,不准备理论知识,你就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定位,不知道这个问题有几斤几两,不知道自己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问题。我最近与一个教授谈高检的一个理论课题,他水平不错。他说我以前写文章都是反对法律监督的,我现在不能因为写课题就把自己以前写的推翻了,这样对不起我自己。我又不能对他不尊重,我就说人类的知识是发展的,每一个人也是发展的,不要不敢于去修正自己的错误或者完善自己的理论,你不要把完善修正自己的理论当作一个错误。我们的党就是在不断的完善修正中进步,我们个人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你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修正了以前的观点,不就是进步了吗?我没好意思说其实是我给你一个进步的机会。我看到过一本日本的书,是叫创造性论文的写作。他说一个人的理论修养好比是一个橱柜,你的问题好比是衣物,你要把衣物放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理论背景的重要性。怎么学习理论呢?我还是前面说的一句话,勤奋。这个勤奋我有一个教训,勤奋不是死用功、瞎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我理解勤奋就是你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你的精力去研究一些问题,思考一些问题。 后面我还要讲怎么从学习的角度思考。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搞清楚人家写出来的文章和书是什么。然后要搞清楚这个东西这个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他为什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我在大学时老师告诉我要看经典。我看不懂啊。我觉得经典的小说也不好看啊。那我就先去买,当时商务出版社出了好多经典,小说也有好多出了经典。法国的巴尔扎克的小说,看不进去啊,真不好看,废话连篇。这就相当于我的接收天线不行啊,人家是数字化的信号,我这个接收天线还是模拟的啊。当时我硬着头皮看了几本小说。商务版的那套我还硬着头皮看了几十本。困难在于我不知道他怎么说,他的意义何在,不知道怎么与现实联系起来。真正看懂了就是要能够与你的现实联系起来,只有联系起来了,才变成你的东西了。否则你只是收到了一个信息了。现在我老婆推荐我再看一遍《红楼梦》,我说我没时间,其实我以前只是硬着头皮看过一篇,真没劲啊。《三国演义》我倒看过两遍。看不懂的原因当然是我自己的水平不行,就是没有能看到与现实的结合。毛泽东就推荐看《红楼梦》,就是与现实结合的看法。外国人说“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所以你要有所准备。那么你怎么去准备抓住机遇呢?除了要不断的学习外,就是要关注、思考本身的工作。你要常怀改进工作之心啊。创造性来自哪里呢?来自你对问题的发现,来自你对问题思考的解决之道。你经常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你就会发现问题,就会创新。有些检察院比较先进,有些比较落后,为什么?我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这个检察长善于思考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经常思考问题,这样的检察院就是先进的检察长。当然还有别的一些政治因素,这就不说了。当然从我们学者的角度讲,从我一个学者来说,就是要常怀追求真理的志向,这是我的动力。而检察长就是要把检察工作做得更好啊。第三个准备工作是你要随时迎接挑战。挑战实际上我们是经常面对的,比方说高检的征文,课题申报,社会科学界的征文、课题,我们要积极地参与,这就是一种挑战,一个征文就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写论文的挑战。你象卢梭的成名之作《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就是一个征文,是法国科学院的征文,他得了一等奖,就一举成名。我发现我们高检的年会也是一个培养发现人才过程。有些人跟我讲,我们检察长之所以发现了我,就是因为我的文章一次两次地在年会上获奖啊。我说我只是客观公正地评选文章。当然我水平有限,有时候评得也不好。所以有时候评得不太准你不要伤心,不要气馁,今年没评上,明年再写,明年也许你遇上一个水平比我高的人,你就能评上了。还有一个挑战就是来自于你单位工作系统内的挑战,领导你给一个任务,有时候是他觉得你能胜任,也有的时候是他也实在没办法,挑不到人了。你不能说我不会,我不写。我也说过这个话,这样领导就认为你这个人不行,不服从领导。所以我现在还是在当处长。但就算是从写论文的角度我反思一下这样,我这样做也不对。因为这是一个挑战啊,让你系统地研究一个问题,你研究出来不就是提高了吗?这是对自己的挑战,哪怕是很困难的任务,你也要去承担起来。现在我当小小的处长,我的部下我也教育他,要这样做。谁也不是天才啊。我们理论所涉及到很多学科。我是学法理的,就还必须要懂刑法、其他部门法、政治理论、党的政策等等。这都要懂啊。如果说领导参加党校培训,,说你给我写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心得体会,这我不懂啊,去学啊。或者假如说领导要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写一个材料,我不懂啊,赶快去学啊。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例如物权法,张所长让我提意见。虽然我当时学的民法还不错的,但我那时的民法与现在的民法不是一回事了,我说这个不是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能学得通的了,我说这个我只能提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建议请高检的民法学方面的专家提。但所长说人家也是要做的,这个是让你做的。我就只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把这个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学习。因为早期的文件起草高检的我也参与很多的,这样你就知道领导起草时是怎么想的,通过批判了文件的草稿,就象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领导者的思想,他所关注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不懂的东西要去学。当然也要有个度,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自己短期内实在无法承担的东西。要学自己经过努力能做到的东西。[page]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把理论的眼光与现实的眼光结合起来,焦距要对准。我们书呆子可能从理论角度看问题多一些。一些实务部门的同志可能现实眼光多一些,那么他可能理论的角度对不准,这样你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就写出游离于法学理论之外的东西了。所以我说两个眼光要对准。解决的办法是实务工作者要更多地主动地有意识地用理论的眼光来看这一个问题。象我这样的书呆子就要尽可能地用现实的眼光去调查研究以后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换位思考,才能把两乾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选一个好题目来做。选出真正的问题来写。上面讲的是选题的机遇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选题的策略。第一个是跟潮流,第二个是引导潮流。

(休息十五分钟)

各位,开始了。

我讲得比较随便,讲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当庭指出来,免得谬种流传,影响别人。

下面继续讲选题的策略,我归结为两个,第一跟潮流,第二个是引导潮流。选取哪个策略要看你的情况,要看社会的需要。我们检察机关怎么来运用这两个策略。可能对我们大多数同志来说跟随潮流是最经常运用的策略。因为我们检察系统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意味着有一定的服从性,意味着一定的上下级的关系。例如我们高检每一次出题目,就是一次引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高检是在引导检察系统的潮流的。我提出初选意见,我们所长再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意见进行修改,分管副检察长再进行修改,这才出来题目,来引导潮流。你符合这个选题来写论文,就符合这个潮流,就跟随了潮流。我们学者往往喜欢引导潮流,不喜欢跟随潮流。但我发现那些成名比较快的人,往往不是引导潮流的,而是跟潮流又跑到潮流前面去了的人。例如著名的贺卫方教授。他引导潮流吗?不是,只不过他研究得很有前沿意义,跑到潮流的前面去了,所以他就很有名的。而且他口才又很好。例如我们的年会的题目,你做得好,高检的优秀论文就会选中你,《中国检察》将给你发表,有些好文章我们还给党组参阅,如果有批示,你的影响就大了,批了几个,你的名气也就大了。所以跟潮流也是一种好的策略,而往往引导潮流的人到最后是默默无闻的,因为他一开始的论证,往往是不充分的。所以到最后他就默默无闻了。所以你跟随潮流,就有可能紧随着他的潮流,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写出比他更好的。那就跑到前面去了。这就在于你要写出新的东西来,人家就会记住你。我回顾一下自己的小有名气的过程,也都是在潮流之中在博,从来没有引导潮流的。我有些文章有些东西,人家可能没有想到,或者比人家稍微表述得好一些,或者人家听起来看起来舒服一点。那么人家就会记住你。最近朱检、江检来研究所,在不同的时间都说谢鹏程写的文章不错。这当然99%的是鼓励。但这里面要说的是我还是跟随潮流,只是努力要比这个潮流做得好一点。所以只能引导潮流这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而且也有可能做到。因为你是实务工作者,你在工作中可能发现一些学者想都想不到,做梦都梦不到的东西。那么你就引导潮流了,当然这还不一定成名。你可以从案件中发现一个理论上的问题,那么大家都注意了,来研究了,就可能形成潮流了。这个策略也是我们在座的都可以运用的。而且也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不因为我是教授,你是副教授、讲师,就不平等了。如西方人说的“往往那种粗率的人,能够发现大道理,那些愚腐的人可能认识不到问题”。我的意思不是大家是大老粗,就是说大家在实践中的人,关键要敏锐、敏感。你能够发现一些新问题,那么对法学的发展,对理论的发展贡献更大一些,当然你不一定能够成名,但你的贡献大。这样你退休之后可能就可以自豪地说什么问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处在改革的时期,一个立法完善的时期,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怎么发现呢?这就需要你真正地去体会到检察工作中的问题,融入到改革潮流中。[page]

然后讲第三个问题:选题的个性化。

高检今年年会出了十来个题目,并不一定都符合你的情况,并不一定有适合于你写的东西。我曾经对有一位检察系统的同志说过,他现在当副检察长了,他连续四年被选中了高检的优秀论文,去年没选中,他很遗憾,说我要是五连冠就好了,我说你四连冠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并不是每一年的题目都合适你做的,我们不是给你出题目,是给全国出题目。所以选题是要选合适你的东西,能够使你在某些问题上更深入地研究问题的,这就是要把潮流的东西与你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应景之作可能也会偶尔出彩,但一般情况下出不了彩。所以我一方面号召大家主动地接受挑战,另一方面我也要客观地说,也要根据你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来选题。能做的就把它做好,不适合做的,就不要做了。其实每一个人的性格是有特点的。这就是人格学里面的个性。其实每一个人的文章也是有个性的,也是反映你的个性的。在我在大学里做学者时,我回顾那时的文章,偏激、狭隘是经常的。法律出版社让我出个文集,我看了一下前面的文章,觉得不好,我想我何必再丢一次人呢,就不出了。但这也有值得我骄傲的地方,就是我在进步啊。年轻时往往气盛,剑走偏锋,但年长后就成熟一些了。我现在的文章,与十年前的文章,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上次参加起草一些高检的文件时,与他们开玩笑说,我现在被你们同化了。因为我以前的文章是属于激进的一流的,现在不同了。有些学者说可惜了,你谢鹏程不应该到检察院去,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是在进步的。我昨天还有一位教授谈论文的事,他的观点是他要把国际上最先进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我一方面是理解他的观点,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又是有点狭隘的。我讲了我在飞机上看到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应当向美国学什么》,他讲首先就是要学习独立,美国的精神不是三权分立的具体模式值得我们学习,要套过来,而是他的独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照套过来,肯定要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王明当时是彻彻底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他想把那套照搬过来,失败了。毛泽东的创举就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了,他成功了,成功就在于他没有死搬教条。我们有些学者,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其实讲得很多的都是在讲西方的三权分立,讲西方的政治架构,想套到中国来,我说这就是第二个王明,他必然导致中国司法实践的失败。我们应该做的是把那些西方的成功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否则就只能起到宣传的作用。我有一个同学就观点比较偏激,特别喜欢西方的三权分立的那一套,看到中国现实与他的理想不一样,就很激动。我跟他说,现在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一个常识了,现在已经不需要宣传了,现在要研究的是中国适合不适合这些制度,中国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那些制度谁不知道呢?如果将来中国具备了这些条件,认为是合适的,中国自然而然会实行,这已经不需要你再宣传了。所以你现在在这里愤世嫉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也要强调我们个性的完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对我们大家都是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确立论文标准的完善。我们写一篇文章,总是鼓吹一种观点,我认为要注意三种特性。第一个是实用性。尤其对检察的研究人员、研究工作来说,你这个立论首先要实用,要管用。不是说作一个书评,作一个简介。要管用,要切合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做一个课题的标准。如果你要把有关的理论,有关的学派都搞进来,做成一本书,那就不是高检的课题了。高检的研究报告,一个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转化成高检的决策,我们研究问题就是要为高检的决策服务的,要为高检提供决策建议。所以首先问题要抓准,其次问题的研究思路要清楚,第三要形成系统的方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通不过不说,而且你的工作也白做了。你做了别人做的工作。我们要做,就要为检察服务,如果你做成了,就对中国的检察事业作出贡献了。做不成你就白干了,至多学了一些知识,当然也可能为你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这是第一个特性。第二个是新颖性。这与我前面讲的跟随潮流有一定的矛盾。但这也是一个特性。前面说了跟随潮流并不是要人云亦云。因为你跟随也要有新意,没有新意就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别人的生命,鲁迅说等于在谋财害命,当然鲁迅也说得偏激了一些,你写得不好,人家不看就是了,不能算是谋财害命吧。写诗我以前也写的,我现在不写了,我妹妹现在还写诗,还想以此为职业,我说玩玩还可以,作为一种职业不行,我说历史上看,有成就的诗人哪个是生活得好的人?最成功的诗人都是自杀的,顾城、李白、屈原。当然不成功的可能过得好,但我们要做就要做成功的诗人。所以我们要写有新意的,写别人一看就是“哦,这个问题我没有认识到”的这种文章。你题目可以是旧的,但内容要有新意。第三个要求就是合理性。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这个题目是适合于时代潮流的,不管你是跟随潮流还是引导潮流,你是适合潮流的,不是逆历史而动的,是使大家似可接受但还需要理解才能接受的。不能大家一看就不可接受,也不能一看大家就接受了,这样的话就不够新颖性。所以你的文章就要新、奇、特,大家看了题目还带点疑问,然后觉得有点道理,看完文章后觉得还真是这回事。所以选题要有合理性,论证也要有合理性,两种合理性要求不太一样。讲到合理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上说句话:“文源于道,明于本然。”文章要源于道理,要讲清楚文章本来是怎么样的。然后他说:“文以载道,明于当然。”就是你要告诉人们这个道理,让大家都认为应该这么做。这个境界就高了。这就是我们立意的核心。我们写文章不都是这样吗?不管是写个立法解释也好,提出意见建议也好,不都是想让人家认为该这么做吗?所以尤其是在课题研究中我提出两个标准,一个是理论上有创新,二是实践上有指导意义,这个是我提出来的古人说过的话与现实的结合的。所以大家承担本省或高检课题时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立意的基本标准。[page]

具体的要求首先要结合检察工作的实务进行研究。这样才有意义。作为我们检察系统作研究工作,追求的目标有三个:一是领导可以参阅,或者领导看了后还报给更高的领导来参阅,这是第一个目标。二是你的文章还要有点理论上的开拓性,你毕竟比现行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点点。第三是学术交流,丰富人的知识,加强人的知识,发展人的知识。在人类知识的积累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你促进了知识的积累、推广。例如我今天讲的所有都没有创新,但能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可能在座的有人文章写得比我好,但可能没有专门去总结这个问题。我在检察日报写的文章,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创新。我曾经喜欢写小说,在高中之前写了小说很得意,准备向人民文学投稿,我给我父亲看,他说:里面只有一段写得好。我说哪一段?虽然我很失望,但还是想知道哪段写得好。他说只有一句:“弯弯的月亮,象一只弯弯的小船,在银河中荡漾。”我一听心冷了,这句话我是抄的。 我的小说只有一句写得好,还是人家的。所以我后来不写小说了,改学法律了。我九几年写了一篇文章,在检察日报上发的,就是把英语里的看得见的正义翻译过来,写了一篇小文章,最近陈瑞华以此为题也写了一本书。这个小文章,也就是把检察工作结合起来,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作点贡献,不是我的创新。

第五个问题,讲立论的技巧。有了观点和想法,怎么把它建立起来,象旗帜一样,怎么插在山头上。许多人卡壳就卡在这儿。我讲点具体技巧,理论上就不讲了。第一个就是把肉埋在饭里。这是梁国庆副检察长经常讲的一句话。他的意思是检察机关要扩张权力时不要明目张胆地去扩张,你要通过一个什么程序去扩张,不要引起人家的反对或抵触情绪,而目的也达到了扩张权力了。这个观点在写文章时也很有用。我回顾我讨论时失败的经历就在于此,我没有把肉埋在饭里,一下子把我的观点抛出来,引起人家的反感或对立情绪,下面我的很有道理的论证,他就听不进去了。这个技巧是可以借鉴的。第二个技巧是把糖果放在别人的嘴里。糖果不要包得太紧了。有些东西你需要给别人一个甜头,引发别人去想,点出你文章的最吸引人的地方,使别人想看下去。你给个糖果让人含着,使他有兴趣把文章看完。这个意思就是你要把你好的亮点点出来,其实就是把你的文章的意义点出来 ,这个意义要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与人家的知识接合起来。第三个技巧就是把旗杆插在山头上。我树立一个思路,你跟着我来吧。立场鲜明,观点明确,一开始就把观点讲出来,引导人思考,让人不得不跟着你走。这是我讲的三个技巧,当然大家还会有更好的,会后告诉我。

前面讲第一个阶段,选题。

现在我讲第二个阶段,搜集和运用资料。

其实我们写作就象一个工厂,没有资料就不会有成品,没有好资料就不会有好成品。就象法国香水一样,它比中国香水好,好在哪里?就因为它是直接从花辩里提炼出来的,是精品。我们写文章也一样,首先你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你才能够站在别人的肩上。没有资料,写文章等于无本之本,无源之水。随笔你没有资料也不行,只不过这个资料是从你大脑里信手拈来的。我现在讲的不是你大脑里的,而是你大脑以外的搜集来的。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平坦要注意阅读文章和材料。注意积累。怎么去阅读、积累?我给我的研究生和新来理论所的同事都灌输这样的思想,因为大学里没有一个检察理论专业,所以我也算半个老师了,就负有引导新人的义务。我说第一,每天的检察日报你得看,你知道全国检察机关在发生些什么,高检的导向是什么。人民检察、检察论丛、中国检察也要看。第二,王桂王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要看,至今没有超过这个的检察理论的书。我的志向是写一本比这个还要好的。原来的孙谦副检察长准备让我们完成一个任务,反映现在中国检察理论的进步,这个任务是很重的,但书还是写出来了,已经交到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最初的提纲是我提供的,我也写了其中的一章。这本书有一点是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但我本人认为总体上还是没有超过王桂五的那本书,这话可能领导不高兴听,而且我们也确实是花了精力心血来认真研究的,但我个人看法还是没超过。我们这本书叫《中国检察制度论纲》,比起王桂五的那本书可能读着更亲切吧。我觉得王桂五的那本书很好,大家都要看。不看就没入门。然后光有检察理论也想不出好文章,你光懂检察理论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写不出好文章。你得花一定的时间,起码是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读非法学的文章,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借鉴意义。这个可以听起来比较飘,但我建议你抓住《新华文摘》来看,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的综合刊物,而且原则上是反映社会科学的最好的成果,包括小说,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文章都有。原著你可能没时间没心态那么静去看,那么在《新华文摘》里有些文章就把人家名著的主要思想说进去了。你即使不读经济学政治学等等的著作,《新华文摘》也可以保证你的思想水平不落后于时代。我的一些文章中的句子,比较好的,也是从《新华文摘》中抄来的。你加进一些东西后,可以为你的文章增色。我也有幸有几篇文章被收进过。再有就是检察系统的文件。这个我们往往有抵触情绪,认为这都是书面文章官样文章,不值得一读一看。我们也有这种情况,很多人不认真看,签个字就算传阅过了。我说这是个极大的损失。且不说这里有很多东西,就是写作技巧上说也有值得借鉴的,哪个文件不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啊?高检许多文件要改几十稿,要写几个月。讨论一遍改一遍再讨论再改,有时候我也受不了,对你的耐心是极大的磨炼和锻炼。我自己写文章最多改两遍,我这个人比较急躁,这是不慎重的。真正的好文章是要多改。我虽然自己比较着急,但我不反对任何人改我的文章,甚至水平资历比我低的人,帮我改的,我也看看,当然改得不对的,我也提出来。我让我们张智辉所长帮我改改,他大多不改。我自己瞎猜测说个笑话可能他认为我写的不好。因为他改好了,领导一看,那还是认为我谢鹏程写得好,不是他改得好。所以高检的文件,都是精英搞了好长时间的,一些内容和结构都值得我们借鉴。高检是投入了很大的成本的,包括财力人力,我们高检写一个人大报告,往往要包在宾馆里集中起来写,大约要花四十万元经费的。第四个是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一个展现的平台,它的文章不象杂志上的成熟和系统,但有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或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或者启发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往往他们提出来了,没有去做,你去做了这个选题,就是人家帮你选题了,你占了多大的便宜了。我有时候占了别人的便宜,有时候让人家占了便宜。就是有时候我勤于动笔,写了,有时候我懒,自己提出个观点,没去写。也有的时候是不约而同地写,这就看谁写得好写得快。这就是参加学术会议是我们找选题,积累知识,激发创作欲望的机会。在座的检察长如果有机会,就多参加一些,如果是老百姓的话,可能还要领导批准。我曾经看到有个人参加年会,别人发言时他去房间里睡觉了,不听,我跟他说你的文章虽然被选中了,但参加会议的人都起码有你的水平,有的比你水平高,你去听听人家的观点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吗?他就是把开会作为一个旅游的机会。第六,我们还要研究国外的研究动态。你这个文章要有价值,要在历史上留下痕迹,那么就要看国外的动态,如果国外的人比你说得好,那么你就不能留下痕迹了,你做做翻译就好了。我就翻译了一些书,我觉得我做法理学做不过那些已经有的东西了,所以我就做检察理论研究。所以我也奉劝大家把你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检察理论研究中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最不成熟的,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就是检察理论研究。这样就能出成果,这是一个处女地,待开发。[page]

收集资料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找到你必须的资料。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有的文献资料。第二类是你去调查研究你去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资料,这是第一手资料。这两个资料都要。象浙江省院最近做的《检察机关更新执法观念研究》,这就是一个实证研究,既有大量的理论文献资料,也有大量的统计资料,这个文章是好的。《中国检察》第七卷准备发表了。当时发表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压缩,因为我们的书一般来说一卷是五十万字左右,而这篇文章就有十几万字。我后来想这个资料不能不要,就是你这个资料有引用的表格要保留着,没有引用的就删了。怎么查资料呢,我想可以到图书馆里去查这是一个方面。现代网络技术就更方便了,就是你把主题词在网上一搜索,就全出来了。所以你看到现有的文章之后你搜集出来了,就差不多都有了。但你不要抄袭,剪贴一下就算你的了。这个方法不可取。我还是主张你作为一个搜集资料的途径,不要作为一个写作的途径。第二个搜集的办法就是间接搜集的办法,就是访谈。我曾经接受过国内和国外的访谈的。国外的有人研究侦查讯问的技巧,他文章已经写完了,想了解一下中国的情况。想让我提供中国的文献。我也是一种间接搜集的方法。当然你身份不同,方法也不同了。我的学生如果来问我,我就告诉他就我知道的哪些书哪些文章你要看。这个就解决了你以前在图书馆里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文章和书的问题。另一个方法是根据你找到的文章著作,从它的注释里再进一步地找文章找书。这就是根据人家的文献来看书和找资料。

那么找出来以后怎么用呢?简单地说,找出来后要标明出处,以便于援引。有些复印了,抄下来了,但忘记了注释里所要求的几项内容了。我的博士论文中也遇到这个问题,就是没有写出版的年代,后来出版社的人就问我,因为找不到这本书了,但图书馆里找不到了,可能被淘汰了,后来找了好几天,还找不到。只好把这个文献删了。这就是一个教训。第二个办法就是把你的材料通览一遍,找到你要的东西。第三个办法是在看材料过程中继续研究。有时候是发现别人写得很好了,自己就不要写了,有的时候也可以促进自己调整思想、观点等。有时候我可能发现我原来准备写三部分的,但现在第一部分容量就很大了,后面就不用写了。这就是你在调整自己的思想。当然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写作办法,就是你copy过来,加上这部分的注释。你可能写到这一部分时不知道该怎么写,那么你就把相关的资料都copy过来,放着看了之后可能就知道怎么写了。用资料的方法,同样的资料要用有权威性的文件,同样的观点谢鹏程也说了,朱孝清也说了,那么你就引朱孝清的,不要引谢鹏程的了。这是一个文献的取舍的问题。这是讲第二手资料的取舍。第一手资料的取舍我就要批评一下浙江省院的,二百一十多个表格,都是必要的吗?能不能合并?能不能把几个表格做成多维度的?一个问题一个表格。这就是缺乏进一步地对表格进行取舍和加工。

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各位。

2004-11-25下午

谢谢大家给我这样的机会能再交流半天。我想今天讲一下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次讲了选题和资料搜集的问题。现在讲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研究问题过程中我们寻求解决思路方案的途径和方法。我这里讲的方法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理学的方法论,那是要讲不同流派的研究方法,这里讲的是研究写作的方法论问题。我认为写作在研究过程中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立统一的思考方法,或者叫辩证的思考方法。一个叫编造故事的思考方法。这是我的体会,有可能是谬误的,大家姑且听之。

我们一直在学辩证法,但大家不一定都能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它,我讲几个小的技巧。辩证的方法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是在相同的事物之间找差异。本来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事情是一样的,法就是法律,那么作为研究要写一篇论文,你就要找出法和法律之间的不同。这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论文。那么为什么会在历史上出现法和法律的差别呢?在哲学上是什么意义?怎么发展的?第二个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共性。大家认为这两个事情没什么关系,你能发现真正的联系,那么你就成功了。当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你要是按这句话这样一说,就没什么意义了,你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找出具体的联系来。例如检察理论与刑事诉讼法,这是不同的,但你研究时你就得找出相同的来。现在法学院一般都不开设检察学,但以前西南政法开过,谁来讲呢?是刑事诉讼法的老师,所以可见很多人认为这两者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有人认为检察学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部分。这就是你要去找共性来。第三个视角是在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联系。第四是是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对立。例如现在很多人主张辩诉交易,主张检警一体,这个大家就是看到世界上的共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这样搞,那么有人就说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搞?这时大家就要看到,我们的公诉制度与美国的诉辩交易的公诉制度之间是有对立的。这个对立我认为是我国的检察官是负有客观公正义务的。就是你搞起诉,不是你想起诉就起诉不想起诉就不起诉,你有这样的义务,符合条件的你不能放弃起诉。辩诉交易的特点是你有多种选择,在许多罪中挑选罪来起诉。这就是交易,就是有取有舍有放弃有得到,如果你一个东西不能卖,你怎么能买别人的东西呢?你怎么能拿这个东西和别人交换呢?所以这就是一种对立在里面。当然你可以进一步地论述。有人说辩诉交易制度是来自英美法系的,而客观公正义务是来自大陆法系的,这当然是有对立的。但有人也提出,现在大陆法系有些国家也在搞辩诉交易,例如意大利。这就是说明大陆法系的客观公正义务也是在发展的。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发展呢?在什么样的条件具备后才可以搞呢?就是说不是绝对的不行,现在不行不等于说永远不行,要研究。我一直以为研究法理就要以公民权利本位的角度来看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还不太有人敢说公民权利高于国家权力,实际上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是强烈地批评国家主义的,但后来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实行国家主义。后来我国很多人出来主张义务本位。有些教授他主张义务本位,当然他也不是说就相信义务本位,他就是要出来跟你辩一下,看到义务本位的意义,这就是一种思考的方法。我们写论文实际上就是在争论,争论就是要有对方,起码有两方。你站在另一方来看问题,有时候是需要的。写这样的文章也是可以的。比如我自己可能就不太倾向于现在的某些政策,而又有需要我来论证这个政策时,我就是要站在维护检察院的政策的立场上来阐述。历史很可能证明我的文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我现在也感到有些政策可能是有错误的。但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这么写。那么有人要问,真理何在?真理是相对的,有些我们现在认识是真理的东西,可能过段时间是谬误的,而现在是谬误的东西,可能以后被认为是真理。这是一种方法。[page]

第二种方法是编故事法。大家可能会说法学研究是一种推理的过程,是一种精确的演算的过程。但我看到过一本书《文学与法学》是波斯纳写的,被苏力翻译的丛书里翻译过来了,我当时是看到的英文版,觉得很惊奇,fiction就是编故事,看了之后我的看法就改变了。我说一个事大家听听,大家都认为写小说是编故事,这个毫无疑问。那么写法学论文有没有编故事的成份呢?我认为不能说它就是编故事,但它有相当成份的故事成份在里面。小说是编感性的故事,多数与情感有关。而法学论文是编的理性的故事。这本书就认为立法本身也是编故事,他认为其实你是要构造一种社会秩序,你制定规则,也是一种编造。你法院的判决,法律文件也是一个编故事,为什么呢?你法院的判决他经过统计分析后说,这个判决并不在于前面的事实是什么,最后怎么判,当然我们现在也要求说理性,他认为这个说理也是在编故事。文学的小说是编出一个故事让人感动,而编理性的故事是激发人的内在的信仰,内在的观念。你没有这样的观念,他赋予你这个观念,你有这个观念了,他激发你的观念。他就是把社会生活中的故事,把哲理中的故事,都融合起来,要编造出人们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故事出来。我们写论文何尝不是这样呢?写论文就是要把一个道理讲清楚。怎么讲清楚呢?就是要编一个故事出来。大家要形成一个强烈的这样的意识,我写论文就是要编一个故事出来,让你看了之后能够感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信仰的感动。不要认为写论文就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编故事还可以进一步地推导,现在有一种更虚的方法,现在在哲学中、经济学中,西方的法学中,都有一些特定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他编的,来说明问题。例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买了一本书,是经济学中的一百个经典寓言。这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再有一个编故事就是假说的推导。前面说的是编造或者引用一个寓言,这里说的是推导假说,正推反推都可以。

第四个问题是突破困境的技巧,大家可能经常遇到写到一个地方写不下去了。或者第一部分写了第二部分不知道怎么写了,思维展不开。这个困境哲学中有个寓言。叫“明希豪森困境”或者叫“明希豪森的奇遇”。明希豪森是个德国人,他没事干就编故事讲给老百姓听。他说他参加对俄战争时,掉到一个泥潭里,没有任何外在条件可以爬出来,人们就问,你怎么起来呢?怎么还能活着讲故事?他说我是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出来的。这个大家听着就是不可能的,但在哲学上是可能的,因为只有你自己才能解救自己。就他的寓言来说,他是朝上走,其实有六个方向你可以寻找突破口,摆脱困境。西方学者论述这个困境,在哲学上解释了三个命题,第一是要么你无限地追究一个命题,寻求证明的话,你最后一个问题的解答是找不到的。如果你要找到,那么这就是会回到你的问题本身上来。第二个是你要么突然地中止。就是你论证论证,没道理可说了,就说毛主席怎么说的,西方国家就说耶稣怎么说的,这就是突然中止了。第三个是你找道理,但最后是会找到事实上去的。那么事实和价值之间怎么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黑洞,所以你是找不着的。当然我们不要象他们哲学那样搞得那么玄。

那么从具体的思考技巧上来说,可以有两个方法摆脱思考的困境。第一个方法是读书,读哲学的书。我自己遇到某一个段落展不开时,或者展开不理想,很狭隘,我就看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随便看,看到有一个新思路时再扔开书。我的师兄弟也在用这种方法,他说他找的是他喜欢的哲学书,不是黑格尔的,他说哲学的著作都是空乏的,空洞的东西,语言都是文字的游戏,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哲学就是引导人们思考,黑格尔就是创造了很多的概念,让你在他的王国里思考。大家想想,法哲学原理对法学有什么贡献呢?提出了什么呢?都没有。但他帮助你思考,打开了你的思路。所以我建议你遇到困难时找本哲学书看看,有助于你超越困境。第二个方法是和别人讨论,和自己相同观点的人讨论也是一个办法,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讨论也是一个办法。你和人谈一谈,你有什么想法,他有什么想法,他的想法可能你不太满意,但可能有某些因素比你讲的道理要高,这时你就可以吸收他的道理的因素,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有个故事康德说的,就是分苹果和分思想的差别,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而一个思想两个人分,两个人都具有了思想。因为你也提供了你的想法给别人了,别人也提供给你了。有个老外在一次学术会议后作总结发言说,我参加了会议后,我变得更加富有了,这就是指他得到了更多的思想,比以前要富有得多。这个提法我觉得很好,我有一次也用了一次。[page]

第五个问题,就是结论的检验。论文要说服别人,不被别人所否定,这是首要的因素。其次你要证明你通过逻辑推理,使别人感觉到确实如此。这就是论证。如果别人一看发现你的论文破绽大出,或者读了后觉得你这个问题我根本不同意,这就是被否定了。所以你首先就要自己检验自己。我提供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第一个方法是你要清楚地找出来,起码你要意识到哪些反驳对你的文章是致命的。努力去找。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找出哪些疑问在读你文章过程中,或者看到你的文章题目时就想到的疑问有哪些。别人如果越看疑问越多,那么你的文章就有问题了。当然我们有些文章就是要让人感觉到问题,就是要提出这个问题,那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我讲的问题是认为你有瑕疵有毛病。你自己要给自己找出来。哪些东西是让人产生疑问的。第三个是你找出你说的道理的例外。人家有个说法,就是任何一般的原理都是有例外的,或者一般的说法是原则都是有例外的。所以毛泽东讲得很好,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要相结合。就是例外你也要考虑到,也要能解决。这个例外如果别人提出来 ,那么你的文章就惨了。而如果你自己说出来,那么别人不就没什么好说了吗?别人起码不会有比你高明的感觉。例如你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德性的,这就是有例外的,例如共产党员都是好人,这也是有例外的。所以你就得自己就说,共产党员绝大多数都是有德性的,都是好人,但是也有例外。你把这个说出来了,别人就信服了。我上次说看书越看越想写文章,为什么呢?就是你发现了例外,从心理上说,就是我们会觉得我比他高明,写得还要好。所以我们就要反思,我们自己写文章就要尽量不让别人有话可说。当然这是努力的方向,做就不一定都能做得到了。我们要检验自己的文章,找出漏洞和瑕疵来。我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方法作为你写研究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去追问一下,疑问一下,通俗地说就是多打几个问号。学位论文时就更加是这样了。学位论文要经过答辩,这就是人家提出疑问,你如果把文章写好了,人家就问不出问题了,或者问出问题来了你有很好的解释,有些解释就在文章里了,有些你可以在答辩时回答了。所以我想这个方法要用在写所有的论文上,我们的观点就会更加全面准确一些。这五个方面是研究的方法论。

下篇我要讲一讲行文的方法论,就是表达的方法论。前面讲研究思考的方法。下面讲行文的方法。(休息十分钟)

行文的问题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这个大家水平都比较高了,我帮大家再总结一下。行文我先说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我开始读研究生期间起码有一两年的时间写论文总是发表不了。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研究水平不够 ,二是文字水平不到。人家编辑一看,第一句话标点符号不对,第二句话有错别字,第三句话不通,这样他肯定就会扔到一边去了。我当时我就抓住《法学研究》看,不是我的专业的我也看,我就学他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这是一个感染的过程。语言水平的提高恐怕没有别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多了,而且你关注人家怎么表达的,不仅学他的观点,而且学他的语言。那么你的水平就会提高。大概半年到一年后我的文字水平就提高了。我推荐我的学生读季卫东的《法治秩序论》,杂志三本,看的时候既要学习观点,也要学习语言,你看了一年后,第二年就可以写文章了。不过学生好象不太听我的话。

行文上首先就是命题的问题。就是你这个论文怎么命题,这也是有点学问的,简单地讲,好的论文题目是有实质要件是表明核心思想,而形式要件是要简明扼要,另外如果要好的话,要追求一种气势,让人看了后如雷贯耳,或者让人有一种激扬的感情。这是自己拟题目的基本方法。但现在的题目有长的趋势,这是为了把题目搞得准确,因为他要研究小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作为法律价值的公平与正义》。我就叫法律价值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太大了。光写公正与正义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这是社会价值,不一定就是法律价值。所以这样限定就准确一些。所以现在的长题目有时候也有它的必要性。如果你能找到准确的语言,那么短些地,找不到,就尽可能地准确了。[page]

命题后就要考虑文章的结构,就是要展开。我的体会,你找到论文的结构,就完成写作的一半了。但这个结构必须是合理的,必须能充分地表现你的研究成果,甚至更好层次的是能使你的研究成果更加完善地表述出来,甚至有内容上的增色、提高。我经常遇到的困境是你的结构是什么。我先介绍两种经典的结构。第一个是由八股文简化而来的,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结构,叫“启、承、转、合”。这个说法我最早是到大学时看到 参考消息上一个文章,介绍八股文里的可取之处。实际上八股文里包含了很多合理的因素,例如启、承、转、合四个环节,四个部分来写。前不久我还买了一本日本教授写的《创造性论文的写作》,他里面讲到了跟这四个结构差不多的,最后一个他不叫合,我估计这是一个翻译的问题。日本人的文化我估计他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到日本去后他们继承下来的。启是什么意思?怎么写?启就是破题。你这个文章题目出来后,第一段或者第一部分,你一定要告诉别人你这个题目讲的是什么,就是把你这个题目的意思展开,让人理解你要说什么,这就是启,也叫破题。承就是再承接主题,破题后包含的内容,然后一个一个道理讲下来,因为你破题后把一个简单的,例如你写《论法的态度》,那么你第一部分写法的态度是什么,第二部分就承,就是把这个法的态度中的核心内容一步一步地讲下来。这个方法不光中国人用,我看讲英文写作的书,也是这个方法。而且我的感受是第一句话最好是一个经典性的一个观点,而且这个观点正好是你的内容里包含的,你把这个小句子放在一段的最前面。那个英文阅读技巧里,快速浏览就是要看第一句话就行了。那么承就是你要用几句话,起几段来把你论文中的道理正面讲清楚。第三个环节转,就是转变,转变一种思路,你现在承接的是按照你直接的思路展开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你这个道理,来反驳你这个道理,来对比别人的观点。就是你把别人不同的观点拿来批一通,拿来比较一通,最后让人感觉到别人还不如你说得对啊。我在里面就要把人家可能有的疑问批判一通。这就是可以有几种形式,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可以拿别人提出的问题来批评,可以站在对立面思考。那么合就是最后的综合。这个合应该是和前面呼应的,和你的第一段那个启是呼应的,但这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你把第一段再写一遍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就是你写到最后一段不仅要把第一段表述出来,而且要把前面的文章内容都概括进来。要让人知道你文章说什么,有哪些道理,哪些困惑已经在文章中破解了,而且最后一段还是一个升华。这是一个经典的结构。当然话说回来。这四个环节除了第一和最后一个环节一般不要变化,当然合也可以不要,因为我前面已经把道理讲清了,最后总结不出不能升华的话,就可以不写了。这个结构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某些部分不要。但你布局时尽量考虑这几个因素。第一和第四不能改变位置。但中间的承和转是可以转换位置的。你可以先批驳别人的观点,然后讲自己的道理。这也未尝不可。选择哪个环节,不选择哪个环节,你要根据你的论文的需要。但大致上一般的比较简单的你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东西,就按照这个结构来写就是一篇好文章。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一本书,优秀状元词,就无不按照这个结构来写的。再有一个经典的,大家可能不知道,1987年我国有《科学技术、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这就是一个标准格式GB7713-87,这是国标号。这个大家可以看看文件就行了,我就没必要说了。

下面讲下篇的第二章,就是论证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论证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你论证的过程可以按你思考的过程来写,可以按思考的自然过程来表达来论证。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按照一种别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来论证。这里就是讲让人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论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是从目标来说,就是要使论证严密,使人感觉到你的论证是有深度的,思想是深刻的,论证是严密的。有四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个方法我要特别强调,放在第一来讲,这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就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是一种自然的进程,你论证的过程就是表达历史的内在逻辑。我前不久与一个课题组谈课题时,讲公诉权研究,我建议第一部分就是写中国公诉权的历史定位。学者容易把中国的公诉权与国外的公诉权混淆起来了。那么写出来可能是世界公诉权研究,可能是三权分立的公诉权研究。所以我讲首先要写历史定位。从公诉权的起源、发展、一般特征,最后你写中国公诉权为什么是会这样。这就是我们思考问题时论述问题时也要这样,最好是你把你研究的问题放在它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研究,这样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才不至于提出一个落后的反动的观点,我这个反动是指reaction,就是向后的,不是我们说的反革命的反动。就是你要找出历史发展的逻辑来。我建议大家读一本书,叫《辩证逻辑》。我们形式逻辑学得不错,我们高中就学完了,大学又学一遍。我大学里选修了《辩证逻辑》,就是把我们的思考方法提高到更高的层面。思考的方法,推理的方法。用历史的方法来说明问题这个方法运用了之后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你通过历史的研究就可以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你历史的方法分析以后,让读者感觉到哦历史必然要走到这一步,你的观点就是历史的反映,那么多有说服力啊。第二个方法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的命题,但你要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今天中午吃饭时戴主任对学者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你们提出的观点,我都赞赏,但真正实现可能要到几百年以后,但我们机关工作的人,要考虑现实的可行性。你作为学者可以倡导几百年以后才能实现的东西。例如马克思倡导的共产主义就是几百年几千年以后才能实现的东西。但我们论文的脚要站在现实的基础上,脚不能站在理论上,因为你提出的观点就是理论,而你的脚又站在理论上,那么不是用理论到理论吗,就容易陷入循环论证。我们检察官写论文,如果现实的条件还不具备,那么你的方法就不可行了。你阐述自己的梦想、理想也可以,但不是我们检察官要写的。你的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按中央的说法是要符合中国国情。你不要把制度的东西看作是理论的东西是空洞的东西。要把制度也看作一个基础,而且要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个基础,那么就更进一步,制度好比是钢筋,实践是混凝土,只有结合起来了,你的结构才是扎实的。光把一个制度作为基础,这个制度可能是实践中没有执行的,例如打砸抢罪,这个罪从来没有判过。这个罪实际上是立法的一个缺陷。这个法律虽然是个规范,但从来没有实践,就是一个死的法律。我们必须要找到活的制度,使制度产生活力。第三个方法是古今中外的比较。我们在论证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找到某些共同的东西类似的东西,在国外也能找到类似的东西。例如人民监督员制度,我们讲了中国有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美国有大陪审团制度,在日本也有类似的制度,这起码说明这种制度也可能是可行的。当然并不是必然得出这个结论,但你可以作为论证的一个方面。有人当时就提出检察权是国家性很强的,还有人说从来就没有这种做法,那么我们就找出几个别人干过的事,说明别人也这么干的,两个法系的例子都有,我们就不能借鉴借鉴吗?起码说明就是有可能,有可能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用的。比较的方法是给人一种启发的方法,就使人感到有可能。另外一个就是你有古今中外的比较,使人看了后感到作者有水平,有知识,我是对古今中外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了的。这样就有权威性了。尤其是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的人,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前面是说了两个辅助作用,一个是使人感到有可能,第二个是使人感到你是有研究的,起码感到你说的多半是对的。当然这个做不到确实充分。第四个方法就是讨论一下有关观点的得失。其实这与第三个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这本身也是一个比较,但你的目的不是比较,你的目的是要论证别人的都不对,就我说得对,别人的观点是有缺陷的,我的比较全面。就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观点讲一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说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是荒谬的、无知的。人家提出的观点总也有一定的道理的,他未必比你水平低。你可以说他的观点也是有一定的优点,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它在什么地方是有不足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观点就是弥补了你的这个不足了。再一个方法是论证的系统性。就是你的论文不是一个点闪光,而是有多个点闪光。我的老师告诉我,说你一篇文章起码要有两个眼,就是要有两个亮点,否则就有缺陷,如果一个亮点都没有,那么这个文章就不行了。所以两个眼是一般的文章,三个眼就更好了,那就闪闪发光了。亮点越多越好。还要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身份的人看了后可以拿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翻译了一本书叫《人权市场》,作者说当时是出版社邀请我写人权方面的书。要求是使屠夫也能看得懂,学者能够引用。就是老百姓能看得懂,学者专家也可以引用你的文章。这个境界不简单。就是要通俗,又要深刻。我当时写序言,说这句话用中国传统的讲就是老子说的“大道至简”,越是大的道理,越是深刻的道理它就越简单。只有你没有搞清楚,没有吃透它的精神时你不能把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得简单明了。有时候我们有个感觉,吃透了后,想怎么说都是对的。但我也举个反例。陈光中教授与一位北大的博士,他曾经在高检工作,去香港参加一个会议,陈教授讲了一个观点,他当场就提出来,陈老师你这个观点不对,哪里哪里不对,这姑且不从做人的角度讲,让人家下不了台,这是不对的,就是从研究的角度讲也不对的。陈光中教授是中国刑诉法学界的著名教授,你是学刑法的,刑诉法不一定研究得透,怎么能这样就批评人家的思想是不对的。陈光中教授怎么讲都是对的。这里我们要讲你自己的文章立场要坚定。不能似是而非。你让人感觉到你提出的观点自己都不确信,那别人会信吗?多数情况下说服了自己还不一定能说服人家呢。但我们写论文就是要说服别人。第二点是引证,援引别人的东西。我也讲到过引证要有权威性。我在读博士期间,有两个教授,搞民法的,两个教授都很了不起,都是中青年法学家,但彼此不服气,其中一个教授就说另一个教授引证的都是人家外国的七十年代的文献,我引证的是最新的。按一般的理解,新的显然是要包含旧的文献的,而且有新的发展了。所以我讲这个例子就是要说引证时要求新。第二个要求全。那天我说到权威性,这就包含着你的论文中是不是有一些主要的著名专家的东西,如果这个问题著名专家有过讨论有过观点,你没有考虑到,那么就不够全。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第三点就是论证的系统性就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也是前面我讲到的历史地看,这是顾后,向前看就是要看发展趋势。这样就系统了。你左顾右盼就是别人怎么说的,相同的人怎么说的,不同的人怎么说的。这里我要说一下,我最近审查研究报告时,这个报告里充满了引证,前几年我最不喜欢的是一个报告里没有引证,要么是抄的,不敢引证,要么是没有看东西,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那么你这个想的水平不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的,可能是几百年前人家就说好了的东西呢。这个文章的可读性就值得怀疑。所以这里就要左顾右盼,站在别人的肩上。我刚才说的就是要注意一种倾向,就是为了引证而引证。我刚才说的研究报告,他全篇都在引证,你说他是综述么又太罗嗦了,你说他是论文么他又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个精神,这叫论文吗?象是给研究生提供的文献报告。论文是要有精神的,其他的引证的是证据,这样才能为我所用。这就是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固然要强调多引证,但不能忘记文章的精神。要为我所用。你引证多了后,你的文章就充实了,有厚度了。当然我看到国外的文章有个做法比较好,值得我们借鉴,就是把别人引证的内容放在注释中讲,就是我论文讲的是我自己的观点,别人的在注释里,你爱看就看,不爱看就看我的东西就行了。我翻译过一本外国的国际法的书,但他又走向了极端,就是他正文往往只有两三行,百分之八九十的页面是注释。[page]

第八个问题讲讲论文的长短,因为时间到了,简单讲一讲。我回顾了一下近二十多年来法学主要杂志的文章,发现了一个趋势,大概从九八年开始,文章是越来越长。法学研究也好中国法学也好。法学研究很明显,文章越来越长,两三万是正常的,五六万的也有。这当然有积极的一面,反映了我们的研究更深入系统了。但我反思一下,真的都有必要这么长吗?如果没有必要,那么文章里就有水份了。好文章是应该没有水份的。今年我想要把评比文章的改一改,年会论文现在也越写越长。尤其是你们浙江的,两三万字是正常的。我一看么不评给你的话,你也确实下了功夫了的,尤其是与中西部的两三页的对照,确实写得比他的好。所以就评给浙江了。曾经有一次我一下子评出了十一篇浙江的得奖的。后来考虑到平衡,只好忍痛割爱刷了好几篇。高检的东西只好带一些政治的东西在里面。当然我们也是相对客观的。评得准不准是一个水平问题,但我们作为追求的目标来说还是要追求准确全面。今年不管谁来评,我就会建议最好控制在八千到一万二之间,一万左右。要看有没有水平,不要看长短。

先说这么多吧。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