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中国经济"看起来很胖"

中国经济"看起来很胖"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1 19:40:38 人浏览

导读:

专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本刊记者温志宏为什么只有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意识到内需的重要?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国民经济带入了一个公共风险显著增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发展区间?经济结构调整怎样才能不再次失去一个十年?早在2007年以来这场声势浩

  专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本刊记者温志宏

  为什么只有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意识到内需的重要?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国民经济带入了一个公共风险显著增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发展区间?经济结构调整怎样才能不再次失去一个十年?

  早在2007年以来这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危机之前,这些有关发展方式、经济脆弱性与宏观政策的话题,就已经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尚希持续关注的经济问题。在这位中国经济思考者的眼中,正是长期的低消费率与高投资,以及长期的出口导向所形成的发展路径依赖,使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失去自主性。脆弱的增长和就业,彼此影响,相互放大,最终使得整个宏观经济患上了"慢性病"。

  11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北京召开,2010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即将定调。本刊特约专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分析政策走向,也探讨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真正"内生性"的复苏。

  "保8%"已无悬念中国报道: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增速达到8.9%。统计局发言人同时表示,现在是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该如何理解?有专家预测,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会有强劲复苏,您怎么看?

  刘尚希:可以说,今年宏观数据前低后高的态势已经形成。从上半年来看,一二季度的宏观数据呈现出步步高的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前几个月的GDP比较低,但随着4万亿元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作用,整体经济状况在发生好转。如果说上半年还看不太准的话,那么目前可以肯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的目标,已经没有悬念。随着经济增长的惯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比如国际经济进一步恶化),第四季度的增速应该保持上涨态势,好于前一季度。

  中国报道: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发布的同时,专家指出对目前存在的通胀预期要高度关注。这个预期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宏观经济状况有哪些潜在的影响?

  刘尚希: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中,货币增长量比较快。大家普遍认为会导致通货膨胀。这种判断与传统的货币理论有关,认为只要货币量增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其实不然。货币增长加快从而导致通胀是有条件的。在危机状态下,货币沉淀很多,周转速度放慢,人们整体信心不足,此时增加货币,并不会导致通胀。有人会说,投放这么多货币,以后肯定也会导致通胀,这种说法也有问题。随着情况好转,增发的货币可以收回,通胀从何而来呢?[page]

  不要过份炒作通胀预期这个话题。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货币理论解释未必全部正确。在前一段经济危急的状况下,从货币的状态(而不是数量)来说,好像冰一样,流动性非常弱,这时就不会出现"发洪水"的问题。考量通胀问题,需要观察不同时间、条件和环境下,不同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不同需求。"预期"这个词本身,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是指明年,后年还是大后年呢?不好说。从目前来看,"冰"状的货币状态已经开始融化,处于一半是冰一半是水的阶段,所以就不能像年初那样大幅度增发货币。但也不能说完全解冻,还有一部分处于凝固状态。

  中国报道:去年11月初,国务院部署十大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在基建、民生等领域投入4万亿资金。到目前为止效果如何?全世界人民都看着中国,希望中国的投资能带动全世界走出萧条,中国能"担此重任"吗?

  刘尚希:投资的效果要从宏观上来评价。首先,4万亿元投资带动项目建设和需求扩大,对经济回升和扩大就业具有整体拉动作用。巨额投资的关键作用还在于提升社会信心。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处于不确定性,大家有钱不敢花,对经济状况疑虑重重。政府大规模投资以后,其实是给投资和消费者注入强力的信心。所以,4万亿投资起到了在危机中稳定民心的作用,是防止经济继续下滑的"急刹车"。

  从微观视角来看,对4万亿投资有所质疑,比如项目论证不够,存在浪费资源隐患等,这些问题也确实存在。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尽可能减少这些情况,但在某种意义上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像一场战争,打仗总要有代价,不可能保证每个项目都做得尽善尽美。

  中国投资与全球关联密切。比如在原材料方面需求非常大,还有很多全球性采购,所以,中国的需求上升,毫无疑问会带动国外的生产,也就相当于拯救了其他国家。中国现在是一个大的经济体,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小觑。无论是上升型带动,还是下滑型拉动,影响都很大。

  消费率下滑带来经济风险中国报道: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除了投资,还有消费和出口。您怎样评价中国主流消费阶层的消费能力?中国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刘尚希:经济危机以来,从整体看,消费增长速度不慢,但并未扭转GDP中消费份额(也即消费率)连年下滑的趋势,到2008年,已经下滑到48%,在世界排末位。这表明中国社会整体消费还是不足。要真正实现内需性的经济增长,需要有规划和目标地逐步提升消费率,至少提高到60%。这和国际水准相比也非常低。[page]

  消费份额持续下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居民收入所占GDP比例在下滑。居民消费额度是计算消费率的主要数据来源,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消费率自然下滑。和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讨论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不同,现在收入分配是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消费动力便会下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自然形成。

  其二,一些制度性因素也影响了消费率上升,比如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在珠三角地区,十多年时间不涨工资,温家宝总理还要替农民工讨薪。全社会更多是在保护资本所有者,保护企业和企业家。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一屁股坐在了企业家那边,对投资者待若上宾。对于广大的劳动者和打工仔来说,没有形成保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此外,导致消费率下降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公共消费没有解决好。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依旧要掏钱供小孩上学,时常还会碰到学校乱收费。再加上看病支出大幅增加,要花大量积蓄买房,他们哪里还有钱去消费呢?这几年政府下了很大力气,社会性支出、医疗、教育投入非常快,但短期也难以扭转局面。

  消费问题是很多经济问题的根源。改善消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政府发放一些消费券能解决的。如果消费率能上来,内需型增长方式便可以形成,因为消费率低而不得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对外依存度也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消费是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分配领域入手。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市场经济离不开雇用劳动力和资本,关键是劳资关系如何从对立变得和谐,就需要政府来协调。

  中国报道:作为受到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的外贸出口,在危机之后,除了关注订单回升,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尚希:出口市场和国内的内需市场关联很大。大量产品生产出来后,在国内卖不出去,不能转化为资本继续生产,只好使劲走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外向型经济结构,对国际市场依赖越来越高。表面看来,这种依靠全球需求旺盛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什么问题,数据很好看,而实际上,导致国内经济整体非常脆弱,只要外需不行,就会受到影响。

  和做内贸比起来,外贸相对是简单的。订单一来,按照客户的设计方案,生产出来就好了,所以很多外贸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车间,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生产,不需要经营,不需要营销和开发。这在中国沿海地区非常普遍。一旦外部经济状况发生变化,订单没了,难以一下子转为内销,就面临绝境。这种外需型经济结构,和国内政策导向有关。这些功能不健全的"生产车间",依靠政府的出口退税,依靠汇率稳定,也依靠雇佣廉价劳动力,再把环境成本推给社会,所以能勉强生存,处于盈亏的临界点。哪方面条件一旦改变,就承受不了,比如《劳动法》出台,众多外贸公司就哇哇叫,说会亏损和倒闭,会影响就业。环境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如此种种只要发生,"生产车间"就根本没有消化危机的能力。[page]

  国内过去的经济政策,有意无意鼓励了外需和出口,现在看来并没有好处。一味鼓励出口,不仅使得整个经济体更加脆弱,也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让更多老百姓(自己的国民)分享。外向型经济模式,意味着中国在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社保成本、环境成本,加上国内出口退税的补贴,共同支撑着廉价商品在全世界推销,全世界人民都在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而其他国家并不领情,多少国家提起反倾销诉讼,要制裁中国。

  光是为出口而出口没有意义,出口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要对整个国家和老百姓有利。所以说,某些经济领域的基本思路需要调整,否则要想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那将非常艰难。

  内需增长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国报道:大家普遍关注2010年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会调整,您认为11月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有怎样的政策倾向?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什么时候会退出?

  刘尚希: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明年应该不会有大的调整。4万亿投资政策本来就涉及两年,明年还要延续今年的政策。内需增长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是依靠强力刺激带来经济增长,并不稳固,要和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紧密结合起来,单纯保增长是保不了太久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会撤火,力度也不会继续加大。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基本方向不会变,至少在提法和表述上,还会稳定这个政策,但具体做法上会有微调。结构调整方面,也会加大力度,转换发展方式。

  中国报道:经济结构调整似乎变成了一种惯性表述,但效果不明显。

  刘尚希: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好像有些不知道从何下手。经济结构调整,不是靠政府发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变化的过程,其标志性指标就是真实消费率能提升,否则投资率就下不去,对外依存度就降不下来,内需形成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不了,还是只能靠投资。投资过剩势必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影响就业,政府就需要想办法,刺激这些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开始又一轮全球寻找资源,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节能降耗减排的问题难以解决。

  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单纯依靠就事论事的方式不行,需要有系统、整体的观念。中国经济现在看起来是很胖,但是没有力气,大而不强,不可持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