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

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2 03:53:36 人浏览

导读: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那么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看看下面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的详细内容吧。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那么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看看下面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的详细内容吧。

  一、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注: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处于实质上的不平等的地位,本法特别规定,由用人单位掌握、劳动者无法提供的证据和材料,由用人单位提供。这些证据包括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职工的档案材料、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缴纳社会保险费记录、福利待遇发放记录、劳动安全设施材料等。以上证据,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的,应当承担对自己不得的法律后果。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二、劳动纠纷处理方法

  1、协商解决。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纠纷问题直接进行协商,这不是必经程序,双方可以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

  2、申请调解。

  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 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仲裁处理。

  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如果想提起诉讼打劳动官司,必须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解决。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官司。 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 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

  三、企业对劳动仲裁不服怎么办

  一)员工在分公司工作中发生工伤,总公司与分公司均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员工有总公司财务盖章的押金条.

  二)总公司有注册,分公司未注册。

  三)之前经县法院判决:分公司与员工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应该属于工伤。

  四)接著,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依县法院判决后出了一个文件说:如果分公司有登记的情况下,应该是属于工伤。

  五)再之后就是伤残鉴定和双方协商赔偿未果。

  现在经仲裁后企业不服,提请县法院诉讼,理由有三:

  1、说是所诉总公司的被诉主体不对。

  个人认为:

  a.之前法院有判决。

  b.员工的押金条上有总公司的财务章,所以主体是总公司。

  2、員工只能享受非法用工待遇,依据是市人力资源的文件,分公司未登记。

  个人认为:

  a.之前法院有判决是工伤。

  b.员工的押金条上有总公司的财务章,所以用工主体是总公司,和分总公司无关。

  3、在工伤保险待遇申诉中,不应处理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怎么办的全部,看完本文你是否都了解关于不服劳动争议仲裁的相关知识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