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咨询问答 > 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

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5 11:32:30 人浏览

导读:

现代生活中,大家对于婚姻的选择是比较自由的,有人结婚也有人离婚,离婚有协议离婚和起诉离婚两种方式,有些人因为法律知识缺乏,对于离婚的处理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离婚之后不要孩子抚养权就可以和子女脱离关系,那么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生活中,大家对于婚姻的选择是比较自由的,有人结婚也有人离婚,离婚有协议离婚起诉离婚两种方式,有些人因为法律知识缺乏,对于离婚的处理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离婚之后不要孩子抚养权就可以和子女脱离关系,那么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

  1、先提出离婚者在财产上会吃亏

  夫妻双方在案件诉讼中地位平等,离婚时,法院首先会分清当事人的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个人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先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和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处理。因此,先起诉不等于原告必须在财产分割方面作出让步,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2、分居二年即可自行离婚

  这种认识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因为离婚是配偶双方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想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只能到民政部门协议离婚或到法院诉讼离婚,此外,没有第三条途径。

  3、家人不同意,法院就不能判离婚

  离婚诉讼解决的是夫妻双方的人身关系,而并非与其父母,近亲属之间的其他纠纷。因此,法院对除涉及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外,一般不会主动征求当事人双方父母、近亲属的意见,更不会以当事人是否征求过双方父母,近亲属的意见,双方父母及近亲属是否同意当事人离婚作为依据而决定最后的结果。

  4、只要没离婚,就有权接妻子回家

  在离婚诉讼中,有的男方当事人认为,只要双方还没有离婚,自己作为丈夫就有权接妻子回家。应当说这种试图重归于好的想法是积极的,且有时也是有效的,但应切记: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受法律保护。丈夫必须经过妻子的同意才能将妻子接回家,如果强行“拖”妻子回来,则属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

  5、离婚后,如对子女没有抚养权,就可以和子女脱离关系

  有的当事人认为,只要法院把子女判归对方抚养,自己就与子女脱离关系了。这种想法不仅违背了起码的道德,同时也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婚姻法》规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会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谁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如出现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生活或子女患病、上学等新情况,子女有权要求父母增加抚养费,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病,伤残等原因无力继续抚养,或有虐待子女等行为,法院还可依抚养方当事人、子女等的诉讼申请变更抚养权。

  二、办理离婚证必须本人到场吗

  办理离婚证,需要当事人双方本人一起到一方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一方办不成。

  1、《婚姻法》规定:

  三十一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2、《婚姻登记条例》规定:

  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3、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三、离婚判决书多久时间生效

  离婚判决书,一审判决书送达15天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的,即告生效;二审判决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离婚判决书的生效日期如下:

  (1)判决书自当事人收到之日的次日起计算上诉期间,采取公告送达的,从公告日满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2)双方不是同时收到的,分别计算上诉期间;

  (3)一审判决上诉期间为15天,超过上诉期间双方均未提出上诉的,判决书生效;

  (4)上诉期间的最后一天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期满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届满日期。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有哪些等知识,综上所述,现在对于离婚的错误认识包括有先提出离婚者在财产上会吃亏、分居两年可以自动离婚、家人不同意,法院就不能判离婚等等,实际上,离婚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大家可以多了解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