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条件 > 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

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9 20:23:09 人浏览

导读:

夫妻感情破裂想要离婚是常有的事情,离婚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则是因为男方在妻子孕期或者哺乳期内出轨想要离婚,这个时候还在刚出生,而女方也是身体最需要照顾的时候,那么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夫妻感情破裂想要离婚是常有的事情,离婚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则是因为男方在妻子孕期或者哺乳期内出轨想要离婚,这个时候还在刚出生,而女方也是身体最需要照顾的时候,那么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

  可以。

  1、协议离婚手续

  双方通过协议方式离婚的,离婚登记按照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的程序办理。

  协议离婚具体需要的材料手续如下:

  (1)当事人提交证件和证明材料;

  (2)婚姻登记员查验相应证件和证明材料;

  (3)婚姻登记员向当事人讲明婚姻法关于登记离婚的条件;

  (4)婚姻登记员询问当事人的离婚意愿以及对离婚协议内容的意愿;

  (5)双方自愿离婚且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双方填写《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并在监誓人面前签名;

  (6)夫妻双方亲自在离婚协议上签名;婚姻登记员作监誓人。协议书夫妻双方各一份,婚姻登记处存档一份;

  (7)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离婚协议书进行审查,符合离婚条件的,填写《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和离婚证;

  (8)颁发离婚证。

  2、诉讼离婚手续

  诉讼离婚,即通常所说的法律途径离婚。比协议离婚较为复杂。具体程序和步骤如下:

  (1)委托律师起草起诉状;

  (2)准备诉讼所需要的证据;

  (3)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和证据;

  (4)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该诉讼;

  (5)法院受理该离婚诉讼案件之后,在法定时间内向对方发送起诉状副本;

  (6)法院安排开庭时间并向双方发送传票;

  (7)开庭:双方均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士代理诉讼(一般情况下离婚当事人必须到庭,如果因特殊原因实在不能到庭,必须向法庭出具是否离婚的书面意见);

  (8)法院依照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和双方提交的证据情况对是否准予离婚,以及如何分割财产,子女抚养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作出判决。

  二、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抚养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第三款的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一条: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抚养权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一项人身权利,抚养有婚生的抚养与非婚生的抚养之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出现与发生,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拥有该权利的一方或双方,在子女成年之前,有权决定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该权利在子女成年时即消灭。

  三、离婚争取抚养权要哪些证据

  1、孩子生活环境方面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孩子抚养问题的处理原则,是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双方离婚,但有一方距离学校较近,或生活小区成熟,对孩子入学、生活最为有利,当然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2、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即使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收入、教育程度等差异不大,但并不表示就没有差别。比如,一方的思想品质,就在争取孩子抚养权方面尤为重要,因为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很多时候,真正带孩子的往往不是夫妻任何一方,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通常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抚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4、孩子的意见相当重要。一般法院在处理抚养问题上,会认真听取十周岁以上孩子的意见,并做笔录入卷。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孩子两个月可以离婚吗”的相关法律知识,女方还在哺乳期内,男方是不可以提出离婚的,但是如果是女方主动提出的,那么是可以离婚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