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其他 >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 > 公司僵局状态下的弱势股东的权利保护

公司僵局状态下的弱势股东的权利保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18 09:07:53 人浏览

导读:

两人公司中,股东出让其在公司的股权之后,又向公司主张利润分配权,而对公司利润的分配问题拥有决定权的公司权力机关是股东会。在公司只剩一名股东而该股东无正当理由拒不召开股东会,从而使得利润分配问题无法经股东会解决,这种情形便称之为公司僵局状态。公司僵局

  两人公司中,股东出让其在公司的股权之后,又向公司主张利润分配权,而对公司利润的分配问题拥有决定权的公司权力机关是股东会。在公司只剩一名股东而该股东无正当理由拒不召开股东会,从而使得利润分配问题无法经股东会解决,这种情形便称之为公司僵局状态。公司僵局状态下的弱势股东权益保护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鉴于此类纠纷大量存在,本案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司僵局状态下已出让股权的股东的利润配权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案情简介]

  1996年11月7,王某与关某共同设立了上海福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天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其中王某出资40万元,持股40%,关某出资60万元,持股60%。200187,福天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决定将2000年度税后可分配利润270万元,按原投资比例转增资本金。公司的注册资本增至[page]370万元,关某出资222万元(其中转增未分配利润162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0%;王某出资148万元(其中转增未分配利润108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之后,福天公司办理了注册资本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2002430,福天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王某辞去福天公司副总经理职务;退出股东会并放弃行使股东的权力;将其原持有的福天公司40股权转让给关某;王某不再承担和享有与福天公司相关的债务和债权。此外,截至2002430,福天公司资产损益表反映,其净利润为2,883,461.79元。因关某和福天公司未向王某支付转让款和未分配利润,王某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关某支付股权转让款148万元;福天公司支付20018月转增资本后其应得利润980,377元等。

  一审法院认为:关某与王某之间的股权转让成立,关某应按约支付股权转让款148万元。福天公司在同意王某退出公司的情况下,不按规定支付股权转让人王某应得的利润,应承担民事责任。福天公司要求按公司2002年年底未分配利润来计算王某应得利润,实际上是要求王某承担退出公司后的公司经营亏损,显然有失公平,不予采信。据此判决:一、关某给付王某股权转让款148万元;二、福天公司给付王某利润[page]980,377元。关某与福天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意见]

  本案属于典型的公司僵局的情形,退出股东对持股期间尚未分配的公司盈利,在经股东会程序解决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能否寻求司法救济以及如何实现其合法权益,法院又如何对待在举证能力和机会上处于弱势状态的诉讼当事人,均是本案的争议焦点。

  1、在两人公司僵局状态下,退出股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诉讼实现其利润分配权。

利润分配是公司的重大经营事项,属股东大会的职权范围,一般只能通过股东大会解决,法院不介入公司内部的经营事务。但是,当公司处于僵局,该程序无法正常运转时,股东会已不可能发挥决策职能,退出股东对其持股期间的应分配利润难以自行救济,而股东的盈余分配权又是法定权利,若排除司法救济途径,股东的这一权利就会因为股东大会程序的不能正常运行而被剥夺,故本文认为法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处理利润分配。理由是:[page]

  首先,弱势股东穷尽救济手段后,司法有责任调整失衡的利益关系。股东大会是股东意志和权利的实现途径,但是,假如控制股东无正当理由消极地不召开股东会,弱势股东根本无法通过股东大会实现其利益,公司法规定的股东大会职能已无法发挥。若此时仍一味强调由股东大会解决,对弱势股东而言,乃是为不可为之事,有悖法律的公平原则。尤其是两人公司中因矛盾冲突后退出公司的股东,再要通过股东会来主张其持股期间的应得利润,显然是勉为其难。因为,僵局状态下的股东大会实际已成为控制股东阻止弱势股东利润分配的一道防护墙,或者说已变异为控制股东手中规避法律的工具。因此,公司法关于利润分配方案须经股东会审议批准的规定,实际上只适合在公司正常运行以及公司还能回复正常运行状态情况下适用。在本案中非常态的公司状况下,弱势股东实际上已穷尽救济手段,故不应再简单引用该规定,司法应当有责任救济,强制分配公司盈利。否则,弱势股东的合法权益无从得到维护。

  其次,分配公司盈利的请求权与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应当同属股东权利范畴。公司法规定股东按投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权,因此,利润分配权是股东的一项重要权利。股东的利润分配权可分为抽象意义上的利润分配权和具体意义上的利润分配权。抽象的利润分配权是股东基于其股东身份而享有的一种权能,或者说是一种资格。具体的利润分配权也即利润金额支付请求权,是在公司存在可分配的具体利润时,股东根据股东大会分派利润的决议而享有的请求公司向其支付具体利润金额的权利。具体的利润分配权使抽象的利润分配权成为现实,即,具体的利润分配权的存在,以公司股东会通过利润分配方案为条件。所以,具体的利润分配请求权的诉讼只发生在股东会通过公司利润分配方案以后,股东的应得利润成为一般债权,法院只需依据利润分配万案判决控制股东履行支付义务。而控制股东实施的阻止弱势股东通过股东大会正常途径分配利润的积极或消极行为,实际上是对弱势股东设置了实现其收益权的障碍,阻止抽象利润分配权的转化,其侵害的是弱势股东的收益权资格即抽象利润分配权。对控制股东的这一阻止行为,弱势股东当然可以通过行使召开股东大会请求权来排除障碍,实现权益。但是,本案中王某退出福天公司,将全部股权出让给关某,公司实际上已被股东关某掌控,在有限责任公司性质未变更的情况下,股东会实际已名存实亡,召开股东会已成为不可能。此时,弱势股东实现利润分配权(股权出让款已合利润因素的除外)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请求司法救济,这是符合公司法的立法精神的。[page]

  当然,这种强制分配公司盈利请求权的行使应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应当限定在股东会不能正常运行且不可能回复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否则,公司事务会受到不恰当的司法干预,容易导致司法权力的不适当扩张。

  2、股东的利润份额应当建立在公司存在应分配利润而不分配利润的基础上。

  由于退出股东强制分配公司盈利的请求权是在公司僵局的特殊状态下行使,没有经过股东大会,故对法院确定退出股东的利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对于该种请求,应先审查公司存在应分配利润而不分配利润的事实,然后再判定具体的利润份额。对于利润的确定,应当首先通过审查公司财务报表或审计,持有财务报表的公司或控制股东有责任提供,除非有证据证明财务报表并不在其掌控下。

  若公司或控制股东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有关的财务资料,又不愿审计,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page]75条之规定,推定退出股东的利润主张成立。本案中,关某不愿提供财务账册和利润计算方法,也不愿审计,但王某对其诉请的利润数额,提供了记载有净利润的公司资产损益表,并按《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规定扣除了10%法定公积金和5%法定公益金,故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其利润主张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应予确认。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原载于《人民司法》20051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