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动态 > IPO如何改?三大方案最受拥护

IPO如何改?三大方案最受拥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17 04:09:23 人浏览

导读:

核心提示:堆积如山的拟IPO企业对目前的A股市场压力山大。发行认沽权证、新股先上新三板、可转债等三种方案的拥护者目前较多。截至12月6日,IPO在审待发企业增加至830家,堆积如山的拟IPO企业不仅是证监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投资者十分头疼的问题。为此,不少业

  核心提示:堆积如山的拟IPO企业对目前的A股市场“压力山大”。发行认沽权证、新股先上新三板、可转债等三种方案的拥护者目前较多。截至12月6日,IPO在审待发企业增加至830家,堆积如山的拟IPO企业不仅是证监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投资者十分头疼的问题。为此,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目前来看,发行认沽权证、新股先上新三板、可转债等三种方案拥护者较多。

  认沽权证方案待斟酌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深化,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已经达成共识。一位券商证券投资部人士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的表示很有代表性:“8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对目前依然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大压力。尤其是一些融资额巨大的企业,一旦他们发行上市,肯定会压垮A股。”

  那么,新股发行该如何改?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上海调研时,信诚基金(博客,微博)公司总经理王俊峰连续提出四个建议,其中两个与新股发行有关:一是在新股发行环节,探索配套发行认沽权证,鼓励拟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等方式;二是采取冻结募集资金、高额罚款、惩罚保荐人和保荐机构等措施,严惩虚假上市、包装上市。

  虽然郭树清对此并未当场表态,但事实上,上证所已经在开始酝酿认沽权证方案,并计划上报。

  所谓认沽权证方案,即在新股发行的同时配套发行认沽权证,投资者可在三年后行权。业内人士认为,认沽权证的实施,有利于制约高市盈率发行,有利于限制上市公司造假动力。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以认沽权证的方式来发行,相当于给打新股一个三年无风险溢价,而这三年公司股票如果因市场下跌而跌破发行价,对上市公司显然不公平。

  再者,一旦三年后跌破发行价后有大批股份行权,不排除某些公司因为流通股比例达不到25%而触发退市风险,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大风险。

  机构最倾向新三板方案

  同样是在郭树清的调研座谈会上,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总裁陈耿提出了另一个新股发行改革思路先上新三板,再转主板、创业板。

  陈耿说,对于800多家IPO排队企业的问题,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引导拟上市企业先到“新三板”或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同时在制度上安排一定的配套机制,允许经过一段时间考验的优秀公司转到主板、创业板。

  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最多的机构人士倾向于企业先上新三板。一位机构人士对商报记者表示:“现在场外交易的平台越来越多,新三板的建设也比较成熟,企业完全可以先在新三板进行挂牌。”[page]

  统计表明,自今年8月,新三板扩容迈出实质性一步之后,新三板公司挂牌上市已明显提速。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共69家,而去年仅为25家。

  随着10月1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并确定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后,公开转让、定向发行、定向转让、投资者准入门槛等相关实施细则有望在未来3个月内将逐步落实,并预计2013年上半年交易制度正式改革以及第二批园区扩园将同时进行。

  另一方面来看,也有越来越多的券商在备战新三板业务的发展。截至目前,已有65家券商获得代办系统主办业务资格。其中,19家上市券商均获得资格。从市场份额来看,申银万国、国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在新三板市场上挂牌企业家数分别为47家、31家和14家,其市场份额分别为21.2%、13%和6.3%,位居新三板市场推荐榜前3甲。

  发行可转债也是选择

  除了以上两种方案,让拟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拥趸也不少。按照该方案,拟上市公司可以先发行可转债融资,待未来公司业绩增长,投资者可以转股,公司自然成为上市公司。该举措既能为投资者提供保护,也不影响公司融资。

  有券商人士表示:“与认沽权证方案相比,可转债融资更为成熟与有效,而且目前也没有碰到过太多法律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法律规定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发行可转债,所以涉及到的一些规定还需要进行修改。”

  此外,还有机构人士称,除了可转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也是一个方向。“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层的改革力度已经不小了,只是一些企业在融资时依然偏向传统的IPO方式,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中小企业私募债对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也不设行政许可,只需向交易所备案即可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推出拓宽了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综合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