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建筑工程施工 > 工程施工方案 > 坚持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坚持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1-28 19:17:23 人浏览

导读:

上海建工集团从1994年1月改制组建以来,抓住上海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规模扩张,承建了包括4座黄浦江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浦东国际机

  上海建工集团从1994年1月改制组建以来,抓住上海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规模扩张,承建了包括4座黄浦江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浦东国际机场、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展示馆和地铁、高架、汽车城、科技城等在内的上海60%以上的重点工程和大部分城市标志性建筑。近10年来,集团依托工程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储备研究、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和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集团通过国家建设部、上海市级技术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30项左右,其中有65项成果获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和“金茂大厦超高层施工技术”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塔施工工艺与设备的研究”和“浦东国际机场施工技术研究和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名列全国建筑企业集团的前茅。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了集团的发展,集团年综合营业额从1994年改制时的46亿元,提高到2002年230亿元的水平,成为我国建设系统企业排名第二的大型集团。集团技术创新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发展方向,择定重点目标。

  集团坚持技术创新从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出发,依据企业的财力与科技优势,有重点地推进,在选择方向和确定重点时,注意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能顺应建筑施工的高科技发展趋势。如集团顺应了科技发展趋势,及时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革新建筑施工工艺,作为攻关的重点课题,形成了一整套计算机同步控制技术和工艺。从“东方明珠”电视塔400吨钢天线成功整体提升到468米高度、虹桥机场机库2.5万平方米的大型钢屋架的整体吊装到位,一直发展到在浦东国际机场航站主楼“海鸥”状3万吨大型钢屋盖吊装,集团机施公司已能运用自行开发研制的新一代计算机控制液压智能化牵引系统,施工技术人员只要坐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前,按击键盘,就可实现几千吨、上万吨的大型钢结构整体安装,使超大型钢屋盖在高重心、不平衡状态下区段整体滑移。二是能发挥集团科技进步的领先优势。如集团在发展预拌混凝土方面起步早,形成了集中搅拌的专业化领先优势。为保持这一优势,集团把发展高性能混凝土作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需要,组织科研攻关,并集中力量开发高性能混凝土,包括投资建设优质石矿、开发配套的高性能外加剂等,使混凝土初凝的时间延长至10多个小时,确保了重大型构件、大型深基础混凝土浇捣的质量。目前,集团的一级泵送混凝土最高能达到380米;一次浇捣大体积混凝土最大达到2.5万立方米;最快的浇捣强度达到每小时400立方米;结构混凝土应用强度达到C80.三是能带动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如在上海大规模展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初期,面对挑战性工程,以承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为主的建工集团,实施以科技为先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先后组织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大型斜拉索桥梁、地铁、高架等施工技术、工艺进行联合攻关。结果,在全国性的招标中,先后中标承建完成了黄浦江上南浦、杨浦、徐浦3座大桥和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约一半的车站、隧道及部分高架道路等工程,之后又承建了江阴大桥悬索主桥、“世界第一钢拱桥”卢浦大桥等工程,从而确立了集团在建造大型斜拉桥、悬索桥、钢拱桥、地铁等施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二、在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体现创新的整合优势。

  集团既重视技术引进和吸收,更强调自主创新,在引进技术本土化和二次创新的基础上,力争搞出自己的首次创新,获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从而实现首次创新、二次创新与综合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创新的整合优势。如在新型模板与脚手架研究方面,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注重体现不断创新的整体优势。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直筒体施工中,集团采用自行研究的以升板机为动力的内筒外架整体提升模板脚手技术,使直筒体超高空施工速度达到每天1米,清水混凝土达到平整光洁,垂直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一以上。在八万人体育场96根巨型斜柱施工中,集团又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模板和脚手,既满足了进度,又保证质量,降低了造价。当遇到金茂大厦主楼核心筒高达333.7米的钢筋混凝土筒体施工难题时,集团的模板技术已发展到形成可转换的整体式自升模板体系,通过配备计算机自动调平钢平台,提升时处于同步平整状态,确保了钢平台和模板的安全。在核心筒施工中,自动调平钢平台模板系统充分显示其速度优势性,曾创月施工13层的纪录,创造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新速度。并在塔楼核心筒24~26层、55~57层、84~87层的施工中,实现了平台模板空中解体和组装,跨越了三道外伸钢桁架,为国内首创。[page]

  三、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与走市场化路子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如在承建“东方明珠”电视塔时,面对其优美造型和复杂结构对建筑施工提出的10大难题,集团组织参建的一建、机施、安装、材料等下属公司相关专业的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10个攻关课题组,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对其中的整体提升钢天线的技术工艺研究,引进和吸收当时成熟经验,形成了一套“集群钢绞索承重、液压提升器提升、计算机同步控制”的整体提升钢天线方案,增强了技术创新的整合优势,终于攻克了10大施工难题,并实现了采用电脑控制、液压电气机械统一协调进行施工的重大突破。“东方明珠电视塔施工工艺和设备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在建造“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时,集团组织参建的总公司、一建、材料、基础、机施、安装、装饰、设计院等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深基础、上部结构和总承包管理等方面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并使集团在金茂大厦工程的研究成果“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五”期间,上海建工集团继续围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技术创新。五年内争取通过科研成果鉴定200项,其中获集团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不少于150项,获上海市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不少于30项。到2005年,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60%,高新技术占产值比重达到20%.其中土木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品混凝土技术和特种工程施工技术等某些专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集团确定了以下10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攻关方向及主要任务。

  1、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包括国内外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比较研究;上海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集成;模拟94层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力学研究;超高层建筑的建材与施工设备研究等。

  2、深基础及地下结构施工技术综合研究。包括以信息化施工为主导,重点研究“超深”、“超大”基坑的开挖与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与地下结构“三合一”技术研究;加大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与应用逆作法、半逆作法施工工艺等。

  3、超大型钢结构安装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包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微机控制液压提升技术;针对国家大剧院工程施工、研究与开发特大型钢结构的集成安装工艺;研究改进超厚钢结构构件焊接工艺及校正、调整等相关技术等。

  4、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开展具有超高强、大流动、自密实、超低温、高密实、微膨胀、高耐久、可调凝、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技术的研究。

  5、住宅建筑技术的综合研究、开发与应用。包括对住宅功能的再发展、再利用,造就入住者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环境等。

  6、超大跨度桥梁和海上桥梁的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对远海海上施工测量研究;深海环境中桩基的施工技术研究;海中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海上连续梁施工研究;刚构桥的施工研究;海上简支梁施工技术研究;大型预制构件制作及海上运输方式的研究等。

  7、深水港施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包括对海上混凝土浇注方法以及海水中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海水作用条件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填海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等。

  8、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包括重点研究与应用遥感遥测(RS)技术、多媒体数据库与虚拟现实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专家智能化决策分析应用技术、SCADA运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TS)技术和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等。

  9、加强总承包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研究。包括与国际接轨的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系统研究,编制出规范运行的土木工程总承包管理手册等。[page]

  10、继续抓好适用技术和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包括结合大型建筑工程、超深地下工程、大型市政工作、跨海越江工程、高架轻轨工程、环保工程等,大力研究与推广应用已成熟的技术和创新技术,为编制这些大型工程的优良施工方案和顺利施工提供有力保证。

  章华平·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