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工程建筑解读 > 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点)

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04 20:22:51 人浏览

导读:

2001年1月,中油国际工程公司派4人组团前往墨西哥,就墨西哥北方油田240口井总承包招标项目进行投标可行性考察并宣传本公司的服务实力。春节后,当记者见到考察归来人员。还没完全消除旅途疲劳的他们掩饰不住万分痛惜的心情连连叹息到:“可惜,可惜,太可

  2001年1月,中油国际工程公司派4人组团前往墨西哥,就墨西哥北方油田240口井总承包招标项目进行投标可行性考察并宣传本公司的服务实力。

  春节后,当记者见到考察归来人员。还没完全消除旅途疲劳的他们掩饰不住万分痛惜的心情连连叹息到:“可惜,可惜,太可惜了!本来我们有实力打进墨西哥市场,有实力拿下招标项目,但是,我们没法投标。教训是深刻的。”

  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墨西哥的探明石油储量还可以开采35年。过去,墨西哥有限的一些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对外招标,基本上被美国的斯伦贝谢和道威尔两大公司“包圆儿”。垄断产生霸气,墨方气终不顺。因此,墨方非常希望此次中方能参与竞争。

  中方没想到的是,墨西哥虽然与美国接壤,但国家语言却是西班牙语。中方好不容易找到口语翻译人员,将公司的实力和业绩、技术如实介绍后,墨方南北两大国家石油公司一致答复:“从你们的介绍情况看,贵公司其实已中了技术标!”。

  至于接下来的商务标,我方凭借劳动力的优势,应该说竞争力是强劲的。240口井总承包,美方公司以往的报价约为2.5亿美元,而我方完全能以2亿美元的价格轻松接受。

  但当墨方送来招标书时,却傻了:标书全部为西班牙文。

  我方要求墨方代理组织人力将标书文件译成英语,但人才难得,况且标书厚达200多页,翻译工作量很大。墨方爱莫能助,我方临渊羡鱼。随着2月3日购标截止日期一天天逼近,2亿美元从中方人员面前渐渐淡出。我方只能望洋兴叹。

  商机何以坐失?

  今后怎么办?

  建筑企业如何改革与发展?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用现代经营理念把事业做大做强???

  什么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全部?

  ——发挥优势——改革和发展

  ——了解和掌握国际法商规则——学习

  ——充分准备——应对措施

  因此,对于中国建筑行业及企业

  ——认清形势

  ——认清趋势

  ——认清行业

  ——认清自己

  1.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的基本情况

  1.1 行业市场结构

  1998年,国际上225家最大承包商中已有30家中国建筑业企业,但大都排位靠后,中建总公司也不过排在第24位。

  从合同总金额来看,30家企业只分得225家企业市场总额的4.3%.中国30家国际承包商完成的国际工程合同总和为49.584亿美元,与排名第四的瑞典SkanskaAB公司一家的合同金额(48.25亿美元)相当,少于前三家的合同金额。

  另外,从工程类型占国际工程收入的比例来看,中国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建筑安装业,石化和交通工程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是高新技术工程合同明显偏少,工程承包区域也主要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的数据,1998年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种的境外建筑公司有178家,来自13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当年在中国的工程有381项,承包合同总额为35亿美元。当年中国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总额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境外建筑公司在中国建筑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为2%。

  1.2 企业组织结构问题

  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趋同。

  虽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了十多年,但智力密集型的管理型企业仍然很少,原有大中型企业劳务力量没有分离出去,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大量新成立的乡镇企业走的还是以人数取胜的劳动密集型 企业的路子,很多企业是靠全县、全市企业联合形成的规模获得的高资质,管理水平未见提高,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

  结果是企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趋同,只得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page]

  1.3 人员结构问题

  1980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为1044.1万人,国有建筑企业机械设备净值为125.7亿元,年完成总产值767亿元,施工面积275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809万平方米。

  1999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3300万,机械设备净值为1040.7亿元, 年完成总产值10062亿元,施工面积137593.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65682.6万平方米。

  虽然建筑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行业总体平均水平提高不多。 从人员结构看,整体素质提高不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建筑业初中以下人员所占比例为8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76%。低文化程度人员仍占到四分之三以上,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只有4%。动力装备率80年为4.0千瓦/人,98年仅升到4,3千瓦/人。人均竣工面积 1980年为26.4平方米,1998年为32.4平方米。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缺乏行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安排落实。虽然提出了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三个层次的设想,但是有目标没有规划,有设想没有措施,大多数企业只能去争取施工承包企业的地位和资质。

  因此,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制定行业组织政策,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达到行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2 .国际国内的比较分析

  2.1 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劣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市场竞争极不规范

  “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接工程”被业内人士称作“架在建筑施工企业脖子上的三把刀”。大批建筑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再生产难以为继。这不仅造成了有序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还将势必导致企业无利润,无科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

  (2)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明文规定禁止外地建筑队伍参加本地招投标;招投标制度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预工程招标,私下认定中标者,实行“暗箱操作”;最终出现了中国建筑领域司空见惯的优不胜、劣不败的现象。

  但是,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只能解一时之困,却不能在国际同一大市场中永远脱困。在“温室”中成长的建筑企业如何直面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呢?

  (3)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

  基本建设投资由过去国家单一主体发展到目前国家、地方、企业等多元主体后,对扩大投资来源、加快基本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建设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给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建筑领域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执法力度还不到位,管理上出现很多新的空白地带。例如,建筑工程款拖欠严重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业主、施工单位、分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和劳务队伍之间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债务链。

  (4)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近几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建筑业从业人员数达到2778.9万人,全国每100人中有2人从事建筑业,每100名职工中有22名职工从事建筑业。建筑行业队伍庞大,可见一斑。与建筑市场容量相比,建筑队伍总量已经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从建筑队伍构成来看,1998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90926家,其中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集体建筑企业26972家、乡镇建筑企业45292家,分别占10.40%、29.66%、49.81%。乡镇建筑队伍基本上占了整个建筑企业的一半,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更严重的是,国家政策导向形成了建筑业是农村安排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几乎没有行业准入门槛,导致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也大量组建建筑队伍或参加分包工程,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还在急剧膨胀中,其整体素质较低。这种“僧多粥少”的供需关系,必然导致极为不规范的竞争局面。[page]

  (5)建筑企业竞争力薄弱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国内建筑企业,目前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竞争动力不足,习惯于寻找保护,竞争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模式落后;

  ——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国际经营承包经验欠缺,相应人才不足。

  2.2 国外建筑企业的优势

  建筑业是地域性较强的产业,即使来自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公司在中国开展工程承包时,仍然会成本高、人际资源薄弱、法律不熟悉等弱势。但是通过多年来境外建筑公司在中国承包工程的特点来看,仍然具有许多优势,因而占据了一些市场。

  其主要优势有:

  (1)在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风险大、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严格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2)融资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帮助业主融资的能力。

  (3)本身资金雄厚,可通过BOT等多种方式承包项目。外国承包商凭借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等大项目上,显示出强大优势。

  (4)与国际上的一些业主,比如大型制造商,有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在一些涉及生产技术秘密的项目上,被业主选为特定的承包商。

  (5)在许多领域仍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6)人才使用机制合理,工资待遇高,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人才。

  例如,德国的菲利浦霍尔兹曼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建筑公司,也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承包商。在1999年该公司发生危机时德国总理亲自出面为其化解,可见其影响之大。目前,凭他的实力、信誉和规模,在人员、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很多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工程项目,几乎都被霍尔兹曼公司承接。

  3.加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负责同志介绍,我国建设领域加入WTO谈判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和规划等方面。

  建设领域的谈判是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主要是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市场准人,以及给予进入中国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等问题。建设部已对建设领域各行业市场开放的程度和时间表对外作出了承诺,已为美国所接受。

  加入WTO对中国建设事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的开放,在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诸多行业因外国投资人会给我们带来急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在建筑施工、设计、监理、房地产评估、物业管理等行业,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外国企业,也会对国内的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3.1 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正面影响

  1.入世将直接刺激建设投资的增长,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今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能源、电力、水利、公路桥梁、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将继续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国外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国内建筑市场向国外公司开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也可以更多地吸引国际多事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而这些资金正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所必须的。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住宅建设等方面。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入世以后中国建设投资将出现以下趋势:

  (1)由于贸易限制和行业壁垒的减少,国外企业会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利用中国资源优势,从直接进口转向在中国直接生产,在中国投资办厂。

  (2)入世后,中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改善投资环境,国家会花大力气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运输、电信和市政建设就得到大力发展。[page]

  (3)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活动将趋于频繁,这将首先刺激对外销房、办公楼等非住宅类房屋的需求。从写字楼市场看,随着进出口业务的大量增加以及在华投资业务的加大,一些主要城市的办公物业需求将明显增加,这使得国内各地不景气的写字楼市场有望回暖。

  (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稳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将全面好转,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国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金融服务机构的进入,新的贷款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促使一批人去追求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住宅的需求会增加,质量要求会提高,国内和国外的开发商和资金会进入到到住宅业。

  (5)由于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基本投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投资渠道加大,各种融资方式将被广泛采用于基本建设,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结合,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结合,各种形式的组合将使项目融资总金额增加,形式更加复杂。

  2.促进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加入WTO,势必要遵守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等基本原则。中国一些保护国内企业的地方规定也将逐步废止(如:外国承包商不能独立承包工程,需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共同承包工程)。

  外国承包商的加入,将使得本已经僧多粥少的中国建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建筑企业面临一个残酷的“阵痛期”。

  随着国际资本进入速度的加快,国内生产要素市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迫使国内建筑企业不得不直接面对严峻形势。国际资本凭借资金、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国内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促进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

  一部分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承包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和优化组合向专业承包企业发展。

  这有利于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能带来管理和技术的革命

  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国外的大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技术上。加入WTO无疑会加速中国企业向智力、技术、资金方向转化的进程。

  中国的建筑业企业目前普遍利润低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太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效率低。

  日本每个建筑公司平均只9.8人,美国3.8人,英国 10.3人,法国4.8人,中国全民建筑企业平均有1366人,集体企业499人,农村建筑队16人,总平均每个企业有27人,规模偏大。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于融资、管理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新技术项目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BOT(建造 -经营-转让)、BOOT、PFI (Private-Finance-Initiation)、DPC(Design-Purchase-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项目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受技术装备、融资能力的影响,很难接到这样的项目。为了迎接WTO的冲击,中国建筑业也必将从根本上转变其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取得在管理和技术上的进步。

  4.有利于增加建筑业的就业机会和降低建筑成本

  目前,企业效益差、下岗工人多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建筑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进来的将是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工程施工方法和优良的服务,但是不可能把施工队伍也带进来。因而对于中国的施工企业来说,建筑业市场开放后,外资投入增加,市场规模将扩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多的工程要作,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

  自1992年以来,中国已经5次大规模自主降低关税,而入世后,中国将更一步削减进口关税,对国内一些建筑企业来说,目前一些中高档建材和专用机电设备还需进口,如果关税降低,也就使得房屋的建造成本相应降低,同时如果材质和设备质量提了,也会带动工程质量的提高,这对国内建筑业的好处是明显的。[page]

  5.有利于促进中国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

  中国的基本建设及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国家建筑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管理体制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均还没有很好地完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未形成相互协作的健康运行体系。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法律和法规。

  而WTO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法制建设和法律的透明度。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需要承担的义务首先就是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

  3.2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负面影响

  在国内市场方面,入世将使得中国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部分政策优势减弱,市场份额减小。

  国际资本的冲击,将引起建筑企业资源的整合重组,国内建筑市场将产生强烈动荡。

  中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未按照国民惯例建立以工程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国内外市场长期隔离,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特别是在建筑企业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发展潜力上,中国的建筑企业更是难以与国外大企业进行抗衡。

  过去,中国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批中国企业。入世后,由于前面分析的国内外企业的差距,将使得中国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一批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外资建筑企业在中国建筑市场的份额将大幅度提升。

  在国际市场方面,入世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成本优势消失,而劣势更加凸现。

  中国正式加入WTO后,能获取公平参与东道国政府和私人机构投资项目,使中国的国际建筑工程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市场上机会逐步增多。但是中国公司在国外的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和劳务使用中,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刻了解,在决策等问题上不够成熟,经常会出现如国内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缺乏长远的国际发展目标和规划等痼疾。

  虽然目前在工程建筑上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廉价,短期看中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会比较大,但从长期看,入世的资源配置效应会增高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使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下降。一旦成本低廉的优势被均化,中国的建筑业的发展仍然保留低水平和靠价廉赢得竞争的心态,就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取入世后应得的份额。

  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大型外资项目上已经体现出这一问题,当为数很少的外国工程管理人员在依靠技术和管理赚取高额利润时,作为施工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国内的大建筑公司还在为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压低其他国内分包企业费用而取得的利润沾沾自喜。

  3.3 结 论

  入世对中国建筑市场将产生强烈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将带来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市场行为的规范。

  同时,由于市场结构的改变和新的机会增加,建筑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将变的十分频繁,通过多种形式资源组合来达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最优的市场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企业由于适应市场,具有竞争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一部分企业由于固守陈规,不进行变革,将逐渐失去竞争力,被淘汰出市场。

  中国建筑业应对WTO,关键是在认清中国建筑业的劣势,找出与国外建筑业的差距的基础之上,根据入世对中国建筑业的深刻影响寻找相应的对策。

  三、对 策

  唯一对策,加快改革步伐:

  ——建筑业市场体制的改革

  ——建筑企业所有制体制的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公司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

  法人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筑企业组织与运作机制改革

  组织结构的调整[page]

  管理体系

  控制结构

  用人机制

  具体对策11条

  1.调整建筑业市场结构(行业组织结构)——适度垄断

  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行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行业的有效竞争,能否实现有效竞争是行业组织优化的标准。

  适度垄断可以增强大企业实力,保护、促进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动技术进步。因此,形成超越垄断和过度竞争的有效产业组织,可以使一个产业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与竞争活性的双赢效果。

  非有效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过度竞争是其中之一。过度竞争一般发生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中。

  日本各产业的产业集中度CR8均在60%以上,美国汽车业高达97%,我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CR8只有4.5%。产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

  过度竞争阻碍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率过低,造成无效工作和隐形失业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增长l0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2-3个百分点。很显然,相反的结果是利润率下降,这在我国建筑业中有充分的体现。

  2.应加快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结束条块分割的局面

  建立“大建筑业”管理的思想模式和统一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避免政出多门,改变法律法规由各部门制定相互掣的局面。

  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游击队

  3.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对现有的建筑企业进行改组,将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建成符合国际建筑市场发展要求的项目管理公司。

  对国内建筑业,政府应通过调整政策、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如应力求改变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大而不强的局面,增强其竞争实力。应效法有些国家的具体作法,给予他们某些特殊政策,让他们在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与此同时,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对策,如采用纵向或横向联合等方式,以适应“入世”的需要。加强专业化建筑企业的建设,使大、中、小企业,总包与分包企业级配合理化。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进行规范性的公司制改革。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改制形式,一方面,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股份制企业,按产权关系逐级建立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追究机制,推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考核评价制度。

  另一方面,将企业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从制度上和机制上真正结合起来,切实实现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企业内部动作机制。

  4.加快架构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在改制改组过程中,应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立相结合,包括,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保管理体系(ISO14000)及安全管理体系(ISO18000),并以这三大体系为核心有机地构建出协调运作的建筑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

  特别应改进项目施工和管理的方式,以项目集约经营确保企业的竞争实力。

  同时应从观念和程序上切实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进行动作,理顺各级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5.要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机制

  这是中国建筑市场顺利对外开放和中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市场进一步发展,由大变强的必要前提条件。

  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合理分配风险、有效控制风险。这里包括完善建筑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依法推行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培育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等。

  6.建筑业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未来的竞争取胜的关键并非企业规模大小,而是人才素质的高低。

  科技兴建,以人为本,是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头等大事,要不断优化人材资源的配置与组合,实行竞聘上岗,坚持优存劣汰,对内因企制宜,加强培养与启用,确保各管理层次上岗人员的持证率。对外加大投入力度,高薪引聘,为我所用,尽快解决各类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馈乏问题,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企业专家作主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以人材更新迅速改变企业面貌。[page]

  7.要尽快完善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系

  我国现在的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制度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的需要。应在将施工企业重新审定的总承包、分包、专业分包等几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的力度。

  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将工程大部分分包或转包。

  8.加强建筑企业与国外大承包商合作,以提前适应国外承包商的经营模式

  尽快从承包方式,融资渠道、管理程序等方面与国际大承包商相对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先进经验,熟悉竞争规则,增强急迫感,提高竞争力。

  尽快构筑出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中国建筑业的企业架构。

  9.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

  主要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及设计项目上加大应用“四新”的力度,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将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技术保持我国在成本上的优势。

  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并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将技术服务、合作承包等作为国际引进的重点。

  10.国家利用政策优势进行适当调整和引导

  国家应充分考虑建筑业的实际水平,从三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条款灵活地对国内建筑业采取适当保护模式,制定有效的市场准入策略,以赢取调整和热身时间。

  二是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合理调整与优化地区结构。改变过去国际市场单一的局面。利用加入WTO的时机,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应在改进对外工程承包的审核制度和简化程序方面作出大的调整改进,向自由经营过渡。

  三是建立并规范建筑业管理体制,尽快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以工程咨询为核心的行业运作机制,规范运作。

  11.改变建设监理体制

  在国外,建设监理属于咨询设计范畴,是工程咨询公司的当然服务内容,这有其内在的道理。

  合格的建筑师、工程师都可以从事监理业务,不需另行考试注册。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承担建设监理的单位必须经过资质审查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考核注册并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这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不一致,建议将其改变,与国际接轨,即允许设计单位从事监理业务。咨询、设计、监理应融为一体。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