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工程纠纷论文 > 论旧工业建筑的创意改造方法

论旧工业建筑的创意改造方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02 20:49:32 人浏览

导读:

1、背景目前,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一些发达城市普遍存在着结构布局混乱、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劣、城市特色逐渐消失等问题,仅仅依靠继续扩展城市规模和新建建筑,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逐渐把目光

  1、背景

  目前,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一些发达城市普遍存在着结构布局混乱、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劣、城市特色逐渐消失等问题,仅仅依靠继续扩展城市规模和新建建筑,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城市更新,提出了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理想城市模型。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具体方式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下,以合理的更新、改建旧建筑,替代大量的拆除重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

  这里要强调的是,旧建筑改扩建不是指在简单复原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而是指利用创新的方法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只有赋予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功能,才能让丧失原有用途的老建筑重现生机。对于某些改扩建项目,实际上就是处理落后的旧建筑和不断发展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积极保护来焕发旧建筑的生命力是一种基于新旧对话基础之上的更广意义、更深层的创新。近几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即称之为“LOFT”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是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

  2、关于旧工业建筑

  2.1旧工业建筑的特点

  (1)建筑历史时间短,易于操作。

  工业建筑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距今不过150多年,与古代建筑相比,存在的时间并不久远,我国大部分的工业建筑是在70、80年代建造的,距今不过几十年,因此在修复及改造过程中,房屋的安全质量较高,降低了安全隐患。

  同时这些工业建筑结构完整并原理简单易识别,修复材料容易获得,多为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砌砖,大大减少了准备工作量,便于改造。

  (2)建筑形式具有自身特点,可识别性高。

  旧工业多为一些大型的制造厂、冶炼厂、仓库、机械厂等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体,其结构和形式,留有很多的工业痕迹,如废旧的铁皮、钢架结构等等,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因此在对其进行保留和改建后,能够形成很强烈的场所感,形成一种可识别性的建筑群体。有很多旧工业厂房改造后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

  (3)改造空间大,易于创新。

  一般旧工业建筑都为废弃的工业厂房,其建筑空间大,大跨度的钢架梁柱、中性化的使用结构、宽大的楼层空间,都为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能,对一些创新形式的元素产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建筑的取材和工艺与现代技术水平相差不大,在改建时也有利于拆移清理和创造性地发挥。

  2.2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意义

  (1)具有对保护历史的意义

  工业建筑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了许多社会的记忆,对一些废弃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是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把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其存在的更有意义,不仅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同时也增加了用地的可识别性,赋予其历史意义。

  (2)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

  将旧的工业厂房、仓库作为现存的环境资源开发再利用,不仅避免了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垃圾及粉尘污染,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与建筑想协调的景观又会是环境质量提升,因此,对就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对城市环境有效的环保措施。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景观师运用生态景观的思想,将地块改造成公园,保留的厂房、废旧的材料成为景观装置,不仅使废弃地复苏,同时也提升了环境质量。

  (3)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建筑重建的费用,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改造设计,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可谓是低投入,高回报,这是其显性的经济效益;而改造好的旧建筑同时会促进地块内部和周边的经济,甚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复苏,起隐性的经济效益更大。例如北京798艺术工厂,原为七星华电集团名下的几个废弃的工厂厂区,起初被一些艺术家用低成本,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其对旧建筑进行了保留和增添,融入了许多现代艺术形式和语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文化冲突,现在,这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注入,很多的个性店铺在这里开设,改造后的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低估的。 [page]

  3、旧厂房再利用的操作

  3.1改造策划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旧建筑改造项目,首先要对其进行调查,比如年限、改造前后的使用功能、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等。综合了其各方面条件,就要对建筑进行评估,比如说,如果其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那么就要对保护层面做得更多,以修复为主,尽量复原,同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善。如果更加强调之后的使用功能,那么就要根据功能进行旧建筑空间的空间划分,内外的环境采用与之相适的建筑风格等等。在准备工作和风格方案都确定以后,就要考虑其可行性,比如说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目前国内的成功案例来看,大多数的旧工业建筑,都是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意改建,最终成为创意产业园、艺术工厂、以及艺术气息浓郁的咖啡、酒店等服务性建筑。

  3.2改造设计

  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实践往往需要根据其社会新需求构建新肌体部分,处理好新旧机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改造出优秀的建筑。具体可以从艺术层面以及空间的整理两方面来考虑。

  3.2.1艺术层面的改造方法

  (1) 整旧如旧,对旧机体进行复原,新肌体采用传统材料与构成方式模拟旧形态

  整旧如旧,也就是把建筑风格与原始建筑相统一,复原史料的原真性、可读性及其历史文化风貌,例如对于一些旧建筑被反复使用,而造成的一些门窗被新的材料填充,整旧如旧的方法就使其恢复原来面貌,又或者是对一些建筑进行扩充,但选用的材料和风格仍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感觉不出其有新建的痕迹。

  (2) 新旧肌体的对比

  新旧对比指新机体采用当代材料、构成方式、美学特征与旧肌体形成鲜明对比。新旧对比可使人对旧肌体的历史文化氛围有更深刻、强烈而戏剧化的感受,这是一条简单的美学原理在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的具体表现。而新肌体采用当代方式来构建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的功能需求,还有投资少、工期短、工艺简单成熟的优点,对再利用的大规模普及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

  具体手法上,新旧对比可能存在于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各个方面。设计者一般总是使新肌体的某方面与旧肌体保持一致,甚至模拟;而在其它方面与旧肌体保持对比。例如上海杨浦创意园,部分心肌体被处理为不加任何粉饰的素水泥抹灰墙面,表面有一些施工留下的自然色差,而通过建筑某个部分的颜色变化,就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感。

  (3)新旧机的交织

  也就是处理二者空间关系。主要是指有新肌体应在旧肌体的什么地方,二者所占的比例关系等。这需要在设计时进行合体的调配与把握。

  通常旧工业建筑如厂房、车间、仓库等会被用作其他的用途,在进行改造时,要跟去其未来的使用功能而对其内部进行更新,然而,内部更新并不意味着毫无取舍的全面现代化,如无必要,那些具有重大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室内肌体应尽量保留与利用。在改扩建的同时,内部空间不可避免地突出于旧肌体的束缚之外,从而改变旧建筑的外部肌体特征。

  除功能外,外部形体新旧共融的另一个存在基础是建筑遗产需要某中当代建筑形式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明晰地表达其社会生命的转变。

  3.2.2空间调整

  (1)外部空间的优化与重组

  外部空间整治的目一是疏通交通,使建筑遗产更易到达,更易与社会生活无障碍地紧密联系,创造更为人性、富有个性、设施完备的城市空间,如绿地、街道、广场等;二是使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氛围更为清晰、纯化。达成上述目标的基本手法是“先减后加”。减是减去外部环境中的杂乱、冗余、无价值或低价值的部分;加是通过增加植栽、景观小品、等塑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2)内部空间的优化与重组

  在对旧工业建筑(厂房、仓库等)进行改建的时候,为了满足其新的功能需求,就要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不改动原有建筑结构,只对非承重强的位置进行调整,或者通过夹层,获得新的内部空间分隔,这种改造实施起来较容易,但由于受到原有建筑结构的限制,不能实现很大的变化。另一种是重新组织内部空间关系,并对有影响新功能的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局部改动,这种难度较大,但适应性广泛,更加合理,而通过一些新元素的外延,又会产生有趣的空间感。 [page]

  4、小结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城市再生的一个契机,从深层意义上说旧厂房改造热表现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反思,表层意义上说它更表达了城市人的一种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旧工业建筑的朴素、简约、经济、宽达等优点,而改造后新带来的钢、木、玻璃等等材料与装饰,是现代人的风雅。旧厂房改造的成功案例为我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创意性的LOFT的兴起认同为找到了旧建筑改造,特别是产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尽管这些创意性的工厂改造与其他旧建筑改造一样,给历史性建筑重新赋予了生命,但由于他们多被冠名为艺术创意产业区等名称,很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志,并非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再生”。

  最后强调的是,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够为了保护历史价值或一味地追求空间塑造,而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破坏建筑结构安全来去的设计的突破方式不能提倡。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应该以结构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l]卫东风,孙毓.从奥赛车站到奥赛博物馆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168-17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报,2003(1)38.

  [3]卫大可,卫纪德.精心改造再现生机—一般性旧建筑改造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建筑,2006(5)108-110.

  [4]邓雪娴.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新课题[J].建筑学报,1996(3)41-45.

  [5]胡俊.对旧建筑改造问题的一点思考[J].武汉轻工业设计,2004(4)27-31.

  [6]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

  [7]王思元,牛萌.工业废弃地改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现代园林,2008,10(4):41-45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