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将修订土地管理法 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导读:
法制日报 范建平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部门将积极协助修订土地管理法,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推动各地加快制定征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内部的分配使用办法,全面落实征地补偿费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项专用和专项审计制度,维护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转报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介绍的。
2010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2010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李建国副委员长作的关于检查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会后,常委会办公厅将执法检查报告及常委会审议意见送请国务院办公厅研究处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对执法检查报告所提建议和常委会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报告介绍,农业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将积极开展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研究,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切实维护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合法权益。
报告提出,农业部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确保土地承包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为妥善解决涉及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准确依据。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和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依法落实和确认农村妇女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督促指导各地依法查处和纠正违法调整或者收回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侵吞截留征地补偿费等严重损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突出问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将推动地方加强对村民自治的监督和指导,纠正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中侵犯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条款,维护包括“出嫁女”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所谓民间法就是调节社会生产生活的民间规约、习惯法则以及道德规范。村规民约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民间法,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类法律性。由村规民约所规定,妇女婚后未迁出户口者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已非个别案例,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各省许多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一)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以向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支付出让金为对价而原始取得的有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1.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境内外法人、非法人组织和公民个人可依法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但是,外商投资开发经营
《土地管理法》考过一次的考点: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第31条)、土地用途的分类(第4条)、抢险救灾临时使用土地(《实施条例》第27条)、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第54条)、禁止闲置、荒芜土地的规定(第37条)、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的审批(《实施
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者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支配性权利。土地所有权人及其代理人由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不因约定而发生,土地所有权禁止交易。?(一)国家土地所有权下列土地归国家所有:1.城市市区的土地;2.农村和城市郊区被国家
近亲双方自愿性行为一般是不违法的,视为道德方面的问题。即出于自愿,都已成年,在意识清醒下发生的一般不违法。近亲发生性行为虽然在法律上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但是会构成道德压力问题,不建议继续发生。
家暴一次就能离婚的。因为实施家庭暴力的情形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依据,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由家庭暴力的事实,并且一方提起离婚诉讼,法院调解无效,就可以判决准予离婚。或双方协商一致,订立离婚协议,也可申请离婚登记。
家暴报案的处理方式:首先,公安机关会先出警,确保暴力行为停止,然后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依法处理。一般包括调解,到派出所开报警回执,作笔录,开委托鉴定书,进行伤情鉴定,可能会对加害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
老婆跟别人生了孩子的,若双方同居行为构成重婚罪的请看下,一般会坐牢。构成重婚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第二类是明知他人已有配偶的人,又与之登记结婚,或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况之一的,老婆跟别人生孩子不会坐牢。
面对家暴女人一般可向妇联,当地村委会居委会等机关反映、求助。也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要求制止家庭暴力,或者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丈夫家庭暴力离婚赔偿标准具体如下:1、物质损失标准具体以实际损失为准;2、精神损失标准具体按照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行为情节、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综合确认具体数额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