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拆迁安置 > 强制拆迁 > 强制拆迁知识 > 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30 09:59:05 人浏览

导读:

在生活中,一般遇到已签订过拆迁补偿协议的拆迁户,都在得到补偿后便离开待拆迁房屋。但是有些人得到补偿后,还想继续索要财物,从而继续待在待拆迁房不肯离开,就是我们俗称的钉子户。那么现在的启动强制拆迁了,可是强制拆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是怎么规定的?

  在生活中,一般遇到已签订过拆迁补偿协议的拆迁户,都在得到补偿后便离开待拆迁房屋。但是有些人得到补偿后,还想继续索要财物,从而继续待在待拆迁房不肯离开,就是我们俗称的钉子户。那么现在的启动强制拆迁了,可是强制拆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是怎么规定的?

  一、强制拆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1、拆迁人应当依法办妥拆迁手续,如拆迁许可证等。

  2、拆迁公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已届满:

  (1)补偿安置协议、裁决所定的拆迁期限已经届满;

  (2)主管部门或人民法院签发的公告指定的搬迁期限已届满。

  3、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搬迁的。

  二、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组织强制拆迁的力量

  如果强制拆迁户数较多、难度较大,需要组织相应的力量协助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组织当地的公安警察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多方面人员,配合做好工作。

  2、强制拆迁涉及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是重大而严肃的执法活动,实施时应着重把握好下列法律环节

  (1)先行告诫说服。在强制拆除之前,仍应由拆迁人、拆迁主管部门、基层组织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对被拆迁户进行说服,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尽可能促使被拆迁人户权衡得失,转变思想,主动让房拆除。对确实无法说通的,再实施强制拆除。

  (2)全面保全证据。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的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强制拆除房屋前,应请公证人员到场,对被拆迁户的房屋、家具等财产状况予以录像、照相、做好记录、登记在册,并且由有关人员签名确认,以防产生争议时备查。

  (3)妥善保管财物。拆房时,须通知被拆迁户家庭成员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被拆迁人所在的单位负责人到场,将被拆迁户的财产逐一清点登记,并由上述人员和强制拆迁工作人员签名后,交给被拆迁人。被拆迁人不肯接收的,可集中统一保管或提存,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

  (4)保障人身安全。注意被拆迁户的思想动态,随时劝解。对确有阻碍强制拆房、行为过激、情节严重的被拆迁户或其他人员,可依法由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确保各方人身安全。

  (5)事后跟踪。实施强制拆迁后,房屋虽拆除了,但并不等于矛盾解决了,还往往会在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有争议的情况下,又形成拆迁人与拆迁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之间的争议,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继续跟踪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对被拆迁户所提的具有合理因素的要求,仍应重视考虑。被拆迁人所在的基层组织、单位负责人应对被拆迁人多加关心,深入细致地对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帮助沟通思想,理顺情绪。拆迁主管部门应继续召集拆迁人员和被拆迁人进行调解,以求达成一致。被拆迁人上访时,有关部门应了解情况,掌握法规、政策、有针对性地宣传引导等。

  三、强制拆迁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8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 条之规定,土地征用房屋强制拆迁应由有关单位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即只有司法强制拆迁才算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经全国人代会常委会修改后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胡锦涛主席第七十二号令公布施行。这也是法律规定,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因此从时间点上讲。《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失效时间,应当是胡锦涛主席令第七十二号令的公布施行的时间,2007年8月30日。国务院于2001年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因与新公布施行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规定不一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法律规定(如:第六十四条,第七十九条)因而失效,这已是非常明确地被废止了,应该停止执行了。在全国人代会公报上公布施行了,也就是向全中国人民公布施行了。

  随着<物权法>的实施,在拆迁计划的过程中,将更多地人性化,更多考虑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能强制拆迁的。

  所以,拆迁方在被拆迁方不肯离开待拆迁地的情况下,切记不可非法暴力拆除,以免造成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应该组织被拆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解决该类纠纷。好了以上就是强制拆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相关内容了,谢谢你的浏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