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权债务法规 > 厦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

厦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02 13:26:48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厦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政府性债务计划的编制与批准程序作出规定,明确有四种情形政府举债将不批准。该办法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政府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制定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

  核心内容:厦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政府性债务计划的编制与批准程序作出规定,明确有四种情形政府举债将不批准。该办法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政府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制定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应急预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厦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

  (2013年5月28日厦门市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3年6月13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53号公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批准举借,由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偿还的债务,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转贷资金,以及符合规定的国内金融机构贷款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政府性债务的编制、举借、使用、偿还和监督管理。国家、省对政府性债务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政府性债务管理遵循举债适度、风险可控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第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府性债务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批准

  第六条 政府性债务实行年度计划管理。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发展需要,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政府可支配财力。

  第七条 公用事业单位、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统称融资平台)依照规定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应当于每年9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政府性债务项目计划报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将下一年度政府性债务偿还计划建议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政府性债务项目计划:应当包括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举借数额、偿还资金来源和期限、防范和化解风险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 偿还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安排资金的公益性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通过融资平台举借政府性债务。

  第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对融资平台报送的政府性债务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并结合财政部门提供的下一年度可安排的,以及未来年度内可预见的政府可支配财力进行统筹,编制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建议,于每年10月底前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page]

  第十条 财政部门根据发展改革部门编制的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建议,对融资平台报送的下一年度政府性债务偿还计划建议进行审核后,编制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草案,并于每年12月底前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举借政府性债务:

  (一)政府性债务偿还资金来源和责任主体未落实的;

  (二)举借的政府性债务用于国家明令禁止项目的;

  (三)举借的政府性债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当自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通知相应的融资平台。

  区财政部门应当将区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确需变更,且调增幅度超过10%的,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重新报送审查和批准。

  区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变更的,区财政部门应当自重新批准之日起15日内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本级人民政府书面报告,上一年度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区财政部门应当将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编制、批准、变更和执行情况。

  第三章 举借、使用与偿还

  第十六条 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不得作为政府性债务的担保人。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统筹确定政府性债务资金的融资方式、债务利率、债务年限、提款额度和提款时间,由融资平台根据批准的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与政府性债务资金贷款方签订合同。

  第十八条 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中包括自筹资金的,融资平台应当将政府性债务资金和自筹资金按照比例同时到位。

  第十九条 政府性债务资金实行专户共管制度,由融资平台在银行开设专户,财政部门与融资平台共同管理和监督,并按照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条 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建设项目因调整概算需增加当年政府性债务的,或者因建设项目变更以及不可抗力因素而减少或者未使用年度政府性债务资金的,融资平台应当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经财政部门核实后按规定予以相应调整。

  第二十一条 政府性债务偿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按照当年应还本付息金额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偿还资金。

  第二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政府性债务偿还准备金(以下简称偿债准备金)制度。偿债准备金由财政部门设立专户管理,专用于支付或者垫付政府性债务本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偿债准备金的来源包括:

  (一)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二)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三)逾期还款收取的滞纳金;

  (四)偿债准备金增值收入;

  (五)符合规定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三条 年度偿债准备金规模不得少于年度应还本付息需求;因特殊情况,当年偿债准备金不足以支付到期政府性债务时,可以按照规定动用财政风险准备金或者财政预算年度预备费。

  第二十四条 融资平台偿还政府性债务的,应当在债务到期前30日向本级财政部门提出偿还申请。财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核实,并在债务到期前10日将偿还资金直接拨付至融资平台账户。融资平台应当将财政部门拨付的偿还资金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并在政府性债务偿清之日起7日内,向财政部门办理政府性债务注销手续。

  第二十五条 融资平台未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提出偿还申请,或者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的偿还资金到账后未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应当依照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page]

  第四章 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二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制定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举借政府性债务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第二十八条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统计分析制度。区财政部门应当定期汇总本级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和风险等情况,并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市财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实时监测,判断债务风险情况,合理控制债务余额、还本付息金额与当年政府可支配财力的比例。

  市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债务率、偿债率等政府性债务监测指标,并设置每项监测指标的安全区和警示区。

  第三十条 市财政部门每半年对市、区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统一评估,并将当期风险评估结果作为举借下一期政府性债务的监控依据。

  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后发现存在风险隐患的,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控制下一期债务余额不得净增加;当债务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已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新增贷款,并采取措施降低债务规模。

  当本期风险评估结果发现已存在风险隐患,下一期债务余额确需净增加的;或本期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下一期确需新增贷款或者净增债务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报批后执行:

  (一)属于市级政府性债务的,由市财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属于区级政府性债务的,由区财政部门报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 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一条 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和审计、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举借政府性债务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融资平台应当按照本办法及有关规定,对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建设项目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接受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情况,列入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畴。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用途和批准额度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

  (二)截留、挪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

  (三)故意隐瞒或者没有如实统计、报告政府性债务的;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属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所列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罚或者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对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依法提供了直接或者间接担保,以及融资平台为公益性项目举借且以自有资金偿还的债务,因特殊情况无法偿还的,按照有关程序批准后纳入政府性债务管理。

  第三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原则上不得举借政府性债务,对因特殊情况确需举借的,应当按照规定由上一级政府批准后统筹管理。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