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诽谤罪 > 从网传周星驰心脏病发作身亡谈诽谤罪

从网传周星驰心脏病发作身亡谈诽谤罪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3-15 22:34:37 人浏览

导读:

核心内容:周星驰被网友修改其在某网站百科的内容,恶搞其心脏病发过失。网友这样的行为构成诽谤罪吗?下面由法律快车刑法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核心内容:周星驰被网友修改其在某网站百科的内容,恶搞其心脏病发过失。网友这样的行为构成诽谤罪吗?下面由法律快车刑法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10月7日周星驰被网友修改他在某网站的百科内容,在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栏目上加注他的死讯,恶搞他已在昨天上午心脏病发过世。网站上的背景资料上写着“2012年10月6日早上9点25分,因心脏病发作,在医院不幸身亡。”一些粉丝也都半信半疑,但经查证星爷平安。网友恶搞星爷死讯,下午3时左右,网站已移除该内容,粉丝提醒彼此要冷静,不要轻信谣言。

  网友这样的行为使很多周星驰的粉丝不安,对他们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网友这样捏造虚假事实欺骗网友的行为,对名人粉丝情感是一种伤害,对名人本身也构成伤害。其这样的行为构成诽谤,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诽谤罪要视其造成的影响而言,不能直接断定。

  诽谤罪的概念: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诽谤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诽谤罪的犯罪主体:诽谤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诽谤罪的犯罪客观要件:

  诽谤罪的客观要件是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诽谤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诽谤罪的犯罪构成要求其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