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常识 > 经营者义务 > 汽车厂商价格刀口指向何方

汽车厂商价格刀口指向何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5 08:18:51 人浏览

导读:

原材料价格疯长,车价跳水,汽车品质是否受冲击?记者调查后发现,如果把降价视为汽车厂商真刀真枪的让利,那就有些天真了原油价格逼近140美元,铁矿石暴涨,汽车钢板巨头提价,东京交易所橡胶价格屡创新高全球性通胀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最为头疼的问题。通过价格上
原材料价格疯长,车价跳水,汽车品质是否受冲击?记者调查后发现,如果把降价视为汽车厂商真刀真枪的让利,那就有些天真了——
原油价格逼近140美元,铁矿石暴涨,汽车钢板巨头提价,东京交易所橡胶价格屡创新高……全球性通胀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最为头疼的问题。通过价格上涨向终端消费者转移压力是不现实的,于是乎汽车厂商各显其能,使出浑身解数,以期降低成本。
日本厂商纷纷改良产品
一向以成本控制技巧高超而著称于世的日本汽车厂商,已经敏感而迅速地采取了应对措施,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产品改良,以避免通过涨价等方式向终端消费者转嫁。
削减钢材使用量,将构件种类减半,减少铂等贵金属的使用量,提高零部件的本地采购率等,成为日本汽车企业应对成本上涨压力的首选对策。
丰田汽车公司破天荒地采取全面改良产品方式来大幅降低成本。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丰田公司本财年的预算削减额预计将达3300亿日元以上,主要是通过修改部件设计和小件钢材使用量的方式,这将是丰田15年来首次以正在销售的所有车型为对象,全面降低成本。
日产汽车公司的应对措施是,大幅削减零配件采购成本,例如把安全带等内装构件种类减半,这样将使得单一构件采购量翻番,降低采购价格。
此外,日产还拟从2009年度上市的新车开始,把铂等贵金属的使用量减半。同时,日产着手提高中国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零部件本地采购率,争取从目前的7成提高到2010财年的9成。这些措施有助于日产每年的成本削减规模由目前的1700亿日元,提高到2000亿日元。
另一汽车巨头本田也开始打新车的主意,拟通过修改本财年上市新车型的设计,削减800亿日元以上的成本。马自达则在今年4月就设置了专职的成本革新负责人,对车上每种部件的成本都重新进行研究。
商用车开始减重轻量化设计占上风
迫于油价压力,国内商用车企业积极着手,让商用车变得越来越轻,随之带来的就是油耗降低。材料创新、设计创新、结构创新成为国内商用车企业采用最多的方法。
很多卡车企业已开始尝试采用新材料车身零部件,比如全铝的变速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谭秀卿介绍,不少企业尝试使用更薄的高强度钢板来代替此前的中强度钢板。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即将成为卡车减重的“杀手锏”。
此外,采用全承载技术的客车比配置相同的非全承载客车轻几百公斤。有限元分析技术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车重,从而达到减重效果。工艺流程方面,一些卡车企业在保证整车强度的情况下,把此前使用焊接工艺的部分改成整体冲压或者铆接,通过加工手段的革新来降低车辆自重。
零配件承担大部分上涨压力
车价集体跳水让“涨价论”破产。但是,如果以为降价是汽车厂商在真刀真枪的让利,那就有些天真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汽车厂商都会向零部件供应商提出逐年按比例下调价格的要求。成本高压下,原材料价格暴涨,由谁的利润空间来消化?这让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据了解,汽车零部件采购占整车制造成本的大头,车市价格战导致的利润流失实际上大部分要分摊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身上。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转嫁成本上涨压力,向供应商要利润的“习惯”不但没有改观,而且看来已成为必然。
而零部件厂家对此反应不一,轮胎巨头们有资本毫不犹豫地选择涨价,但多数零部件企业只能选择维持原价。据理力争互不让步的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
低成本、低人工、低利润模式难以维系
长期从事汽车零部件研究咨询的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就高端品牌车而言,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占最终整车销售价格的比例仅为0.5%-1%,对汽车售价的冲击并不大,高端品牌可以轻易地将这一成本压力消化掉。但对中低端产品来说,钢材价格上涨可能会占到其售价的5%,在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向供应商压价很难行得通。
定位于“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的Nano在通胀背景下的诞生显得有些生不逢时。这款原本计划今年10月下线、四年后开始赢利的小车,面临着靠“补贴”才能面世的困境。
此前,不超过2500美元的售价一直是Nano最大的卖点。但随着近来钢材、电池、塑料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印度塔塔汽车公司要以低于2500美元的价格生产这款车将面临巨大挑战。据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塔塔汽车公司可能不得不用其他商务车的销售利润来补贴Nano。塔塔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专家组,研究如何把Nano的生产成本控制在销售价格之下。
现在整车厂的做法大多是,要么减少供应商数量,要么通过彼此减少利润来共渡难关,例如从设计和工艺环节来减低成本。低端车则面临着要么找个更便宜的供应商,要么终端涨价的两难抉择。而更便宜的产品供应商,质量似乎又令人不放心。
此外,成本重压之下,低成本、低人工、低利润的经营模式恐难维系。提高核心竞争力,摆脱低水平重复,或许会让自主品牌低端车绝地逢生。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