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儿童权益 > 儿童教育 >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3-25 18:19:36 人浏览

导读:

【概念理解】发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一般了解】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概念理解】发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一般了解】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教学辅导】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学科性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1、 发展的概念。

  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①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②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③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④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3、小学儿童的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以便塑造为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① 应使学生具有符合其年龄的各种心理特点。

  ② 培养学生稳定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③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正常发展。

  ④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 乐于学习和工作。

  ⑥ 正确的“自我”观。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统的现场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

  [返回页首]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概念理解】遗传;社会化;个性化;校风。

  【一般了解】1、遗传的影响力;

  2、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3、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其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

  5、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1、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2、儿童的个性化和儿童的社会化(特点)。

  【教学辅导】

  一、遗传及其影响力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影响

  1、 社会化和个性化

  ①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儿童出生时就具备了人的自然属性和身心发展的潜能,为逐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为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

  3、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4、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1)启蒙性。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教师。

  (2)长期性,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3)感染性,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儿童的接触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和传统习惯去引导、要求儿童,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

  (4)情感性。

  2、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2) 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3) 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连续而有效地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学校教育能积极主动地影响、充实、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2、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教学内容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风的影响。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同伴交往的影响。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