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损害赔偿> 侵害名誉怎么赔偿

侵害名誉怎么赔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17 08:40:29 0人浏览

导读:

侵害名誉的取证:收集侵权事实的有关证据: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那么侵害名誉怎么赔偿?下面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
侵害名誉怎么赔偿
  •   大家好,我是法律快车特邀嘉宾:王义忠律师。今天为大家解答“侵害名誉如何取证”,侵害名誉应按照如下取证:

      一、收集侵权事实的有关证据

      具体包括:

      1、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

      2、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

      3、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

      二、收集侵权后果的有关证据

      具体包括:

      1、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证据。

      2、造成精神损失的,提供相应证据。

      三、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四、需委托他人代理诉讼的,提交授权委托书。

      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 侵害名誉的取证:收集侵权事实的有关证据: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法律依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 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该赔偿下列费用:1、受害人为恢复名誉而产生的费用和支出;2、因名誉受损而遭受的财产上的重大损失;3、可得利益的丧失;4、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第一千零二十七条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二十八条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 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非法行为。侵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将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这里的财产损失通常指可得利益的减少,即间接损失。侵害名誉权的方式通常有:(1)侮辱。指以书面、口头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侮屏可以是暴力行为,也可以是非暴力行为。侮辱是否须有公然性,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侮辱须有公然性,否则不构成侵害名誉权。所谓公然侮屏是指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的语言行为当众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另一种意见认为,公然侮辱是刑法上构成侮辱罪的必要条件,民法上无此限制。(2)诽谤。指捏造、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其精神上受到很大痛苦。(3)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或以口头、书面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中国民法通则没有使用隐私权一词,但应当解释为包括在名誉权之中。(...

  •   在实践中,对死者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为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两种。

      一、直接方式:即以直接毁损的方式强加与死者尸体,使其物理方面的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类行为主观上多为恶意,不仅破坏了身体的完整性,也造成对死者名誉的严重损害,主要有以下表现:

      1、故意损害尸体。如吉林省深江市某宫姓公民先后两次切割女性尸体的乳房、生殖器,以满足变态的性欲。另外,一些人为泄私愤,将某人的尸体进行当众鞭打,或剥光衣物以示羞辱,都构成对其名誉的侵害。

      2、非法利用尸体。某些医院在没有得到死者生前同意或其近亲属同意,利用公安机关委托解剖尸体鉴定之机,进行教学,擅自摘取内脏制作教学标本或是将尸体上的器官高价出售给病患者以谋取私利。

      3、盗墓盗尸行为。我国传统认为“入土为安”,因此任何对坟墓进行损坏或盗墓盗尸行为都被视为大忌,对死者的名誉也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死者遗族...

  •   甲在2005年4月向乙购买某小区房屋一处,双方因剩余30000元购房款的问题引起纠纷。2005年11月17日22时53分乙用号码为131671*****的手机向甲的手机发送了一条短信息,内容为“你他妈老子丢两千块律师也会把你这钱要回来,而且会让你的同事和好友都知道你的为人,我操你吗说一套做一套”。2005年10月26日13时44分,乙用号码为135229*****的手机向甲发一条短信,内容为“我姐喊你去入户你为什么不去呢,难道真要闹大才好,把我若火了你也不会有好日子的”。2005年10月26日12时26分,乙用号码为135229*****的手机向甲再发一条短信,内容为“我会找人的望你三思。”甲诉至法院,认为这些手机短信消息侮辱和恐吓了原告的名誉权和威胁了原告的人身安全,极大地伤害了原告,使其精神受到重创而极其严...

  • 侵害名誉的取证:收集侵权事实的有关证据: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载体;以口头形式侵权的,提供证人证言或有关证明材料;以其他形式侵权的,提供相应证据。原、被告若为法人,应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法律依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