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规 > 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举证的后果

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举证的后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16:06:57 人浏览

导读:

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举证的后果是会被人民法院责令说明理由。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实行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说,当事人需要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及时的提供相应的证据。

  一、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举证的后果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二、民事诉讼举证期限是多久

  法律快车提醒您,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人民法院就自己所支持的案件事实进行举证的期限一般为十五日。根据我国的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三、民事诉讼举证原则是什么

  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举证责任,又称“举证的必要”。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其提出的主张中须确认的事实依法负有的提出证据的义务。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举证责任在诉讼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即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及第三人之间的合理配置。举证责任的分配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应就何种事实负举证责任,以及在争议的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谁应当承受不利的诉讼后果。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双重含义,即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行为责任注重诉讼的表象和形式,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当事人为了避免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而向法院提供证据,这种责任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直到双方无证可举。行为责任只有先后之分,并无独家承担之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