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执行法 > 执行法规 > 判决执行之日和判决生效之日的区别

判决执行之日和判决生效之日的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01:51:37 人浏览

导读:

判决执行之日和判决生效之日的区别是判决执行之日往往在判决生效之日之后等。在司法实践当中,只有判决依法生效了,才会有后续执行判决的程序,因此可以认定判决执行之日往往在判决生效之日之后。

  一、判决执行之日和判决生效之日的区别

  判决确定之日是指判决书上写明的日期;判决执行之日是指实际交付执行场所执行的日期。

  1.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生效之日,一审判决缓刑后被告人未提起上诉与抗诉的,一般情况下,判决生效之日即法定十日上诉期满后的第一日,法定十日上诉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期,也就是缓刑考验期限的起算日。一审判决缓刑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检察院提出抗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的,缓刑考验期限应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既判决书送达给被告人之日。

  2.判决执行之日,指生效的判决,交付执行之日。判决执行之日往往在判决确定之日后,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法院将生效判决交付执行机关(如监狱、公安机关)的间隔。判决执行之日中的刑期是在判决书中明确写明的。

  二、死刑判决如何执行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一般是在法院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法律快车提醒您,执行死刑的方式有枪决或者注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百二十五条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

  采用枪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百二十六条

  执行死刑前,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并制作笔录,再交执行人员执行死刑。

判决执行

  三、判决执行之后是否可以假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