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互联网金融法 > P2P网贷 > 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

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4-10 08:35:59 人浏览

导读:

我国的法律并没有禁止民间借贷,只要年利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四就是合法的,如果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属于共同债务。那么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的法律并没有禁止民间借贷,只要年利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四就是合法的,如果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属于共同债务。那么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

  个人借的网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没有用于家庭支出,那么就属于个人的,如果用于家庭支出,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当然,若是网贷本身就是夫妻“共签”的,这种情况下及时没有用于家庭生活,也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关于夫妻一方的债务法律规定有:共同债务的清偿;约定财产制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平等处理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债务的认定这五个方面的规定。男女各自婚前所负的债务,即结婚之前一方或双方对外所欠的债务。离婚时一般仍视为个人债务,由个人负责偿还。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不是共同债务

  二、哪些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一)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一条之规定: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债权债务的形成是有多种原因的,可能因为合同或者侵权产生,但是虚构的债权实际上是在没有这些情形发生的情形下一方当事人自己虚构的债权债务,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这种行为没有正常的债权债务的要件支撑,所以也不受法律的保护,这样的债务不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二)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违法的债务不受法律保护。赌博和吸毒等为我国法律所明令禁止,赌债属于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一方赌博或吸毒所借的债务,由于该债务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和家庭生活,属于一方个人不合理的开支,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因而应由举债人个人自行承担,配偶另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

  (三)其他情况,一方所负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在法律实务中,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与这笔借款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需要夫妻一方的举证证实。原则上,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是,如果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其他的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债务等,都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综上所述,现在很多人会和他人合伙开企业,经营不好的时候可能对外举债,一旦夫妻离婚,债权人不得以合伙债务的名义要求另一方承担,因为这个不在共同债务范畴内。当然,如果夫妻双方都在合伙企业中有股份享受收益的话,拖欠的债务应该算夫妻共同的,需要共同承担。

  三、借钱买房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借钱买的房子是由夫妻共同居住使用的,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话就应该要夫妻双方一起偿还的。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对共有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总之,如果借款是用于夫妻二人共同生活需求的,婚内借的网贷属于共同债务。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婚内借的网贷是不是共同债务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