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赔偿 > 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

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17:47:19 人浏览

导读: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如果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因为违规造成交通事故需要承担赔偿损失的不属于共同债务。那么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如果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因为违规造成交通事故需要承担赔偿损失的不属于共同债务。那么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

  一般不属于。

  夫妻一方因交通肇事而负的侵权之债,应从另一方对该机动车能否进行运行支配和有无运行利益来判断,如符合这两项标准,则应认定为共同债务。反之,则应认定为个人债务。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二、如何认定夫妻共债务

  (一)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意思表示的形式包括夫妻双方在借款合同、借据等债权凭证上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形式对夫妻共同债务进行确认。债权人应当对债务是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负承担举证责任。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前述规定旨在平衡保护债权人和未举债夫妻一方的利益。债权人在与夫妻双方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可要求实行“共债共签”,充分保障自身权益。

  (二)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债务是否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需根据举债目的以及支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进行综合判断。为维持家庭的日常必要消费,且与债务人的家庭生活水准相适应的债务,可认定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

  另外,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诉讼,放弃诉讼权利,将可能承担败诉的后果。

  (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因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应当对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承担举证责任。

  现实中,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情形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债务为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所负,或者债务为夫妻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所负,但夫妻双方共享收益,以及其他可以认定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情形。判断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属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需要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以及夫妻双方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等综合认定。

  三、夫妻债务共债共签规定都有哪些

  简单的说,就是共同债务,共同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强调夫妻共同债务形成时的“共债共签”原则,引导债权人在形成债务尤其是大额债务时,加强事前风险防范。

  针对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对外所负数额较大且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债务,明确由债权人证明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债务的负担是基于夫妻双方共同的意思表示,若债权人不能证明,则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共债共签可以防止婚姻中的一方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负债”,避免很多纠纷。通常基本判断规则离不开以下四点,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这几点,也就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主体:夫或者妻,夫与妻是具有身份意义上的主体;

  时间: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这和第一点也是相互对应的,夫或者妻的这种身份也是有这种“期间”来确定的;

  名义:以个人名义,当然这种所谓的一个人的名义也应该是以夫或者妻的名义进行的,在法律上,“名义”是很关键的,像无权处分,无权代理以及冒名行为,就是“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来划定的。

  目的: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也就是说这种负债应当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总而言之,一般交通事故赔偿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需要结合另一方对车辆能否进行支配来判断。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交通事故赔偿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债务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