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诈骗罪 > 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

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5-01 17:43:49 人浏览

导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实施诈骗行为,一般诈骗行为达到一定数额是构成诈骗罪的,那么你知道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实施诈骗行为,一般诈骗行为达到一定数额是构成诈骗罪的,那么你知道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

  诈骗十万以上属于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退赔退赃,能得到从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诈骗金额多少才能构成诈骗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上述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理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诈骗20万能判多少年

  诈骗金额达到20万应当属于诈骗数额巨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数额巨大的说明,可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可以对其处以罚金。其中若具有以下情形之一,还应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从严处理

  通过互联网,手机,QQ等传媒方式等发布虚假信息,对其他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诈骗社会应急救援物资或者社会保障款项等应急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老弱病残孕或者失去劳动能力行动不便的人的财物。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异常或身体极度不适等严重后果的。

  诈骗往往是使用欺诈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司财物,一般是首先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对行为人产生信任,其次使被害人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如果欺诈目的不是使被害人作出行为人所期望的财产处分,则不属于欺诈内容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应当达到使一般人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欺诈行为没有手段,方法的限制,既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语言;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就是有告知一方事实的义务却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做出错误行为。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诈骗金额10万判多少年的相关知识,诈骗十万以上属于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退赔退赃,能得到从轻处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