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W-Z类罪名 > 寻衅滋事罪 > 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

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4-06 14:09:39 人浏览

导读:

我们随处可见,在夜晚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帮人在路边喝酒,意见不合就与他人进行产生纠纷。那么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随处可见,在夜晚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帮人在路边喝酒,意见不合就与他人进行产生纠纷。那么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

  寻衅滋事案件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危害后果、次数、场所、社会影响、作案对象等方面,量刑时可以根据危害后果、次数、场所、社会影响、作案对象等情节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基准刑。

  (一)寻衅滋事,犯罪情节一般,未造成人员受伤,基准刑为管制、拘役;造成人员轻伤的,基准刑, 为有期徒刑一年。

  (二)具有《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每增加1项或同一种情形增加一项,基准刑增加6个月。

  (三)寻衅滋事致人轻伤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二年;轻伤每增加1人,基准刑增加六个月至一年。

  (四)寻衅滋事致公私财物损毁数额达2000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数额500元,基准刑增加一个月。

  (五)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30%:

  1、作案对象为残疾人、老年人、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孕妇的;

  2、损毁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款物的;

  3、以自残、自杀等方法威胁、要挟的;

  4、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足以造成严重践踏事故的公共场所寻衅滋事的。

  以自残、自杀等威胁、要挟方法在公共场所、机关等企事业单位无理取闹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造成恶劣影响的,为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二、寻衅滋事罪如何判刑处罚

  刑法 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拘役 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三、寻衅滋事从犯怎么判

  (一)寻衅滋事罪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比如无故殴打他人,在一些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制造事端、强行索要或任意地损坏公私财物、无故谩骂、威胁、拦截他人等等达到犯罪的程度,就构成了寻衅滋事罪。

  (二)很多时候寻衅滋事行为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结伙犯罪。这就出现了寻衅滋事犯罪的主犯和从犯。很显然起主要作用、处于指挥地位的是主犯,而在共同的犯罪过程中起次要作用处于从属地位或次要的地位的就是从犯,这里的次要地位是指在主观上他不是共同犯罪犯意的发起人,只是随声附和或者公仅仅表示赞同,

  (三)客观上在实施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参与的也不是很多,在整个犯罪群体中行为表现强度不够强,无论从犯罪实施以及犯罪结果来看,所起的作用都不大或远远小于主犯,有些时候甚至对犯罪的结果几乎没有发挥到任何作用,这种共犯虽然有实施构成具体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比如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为共同的犯罪准备犯罪工具,或者创造共同犯罪的某种条件,也或者只是把门望风、打探传递消息等助力犯罪的实施和完成,助力犯罪结果的发生,但其实只是在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这类犯罪分子更切的说应该被称为帮助犯。

  (四)那么如何处罚就涉及我国刑法中的个别化原则,也就是要区分主犯与从犯,对他们的处罚也有很大的不同。主犯的寻衅滋事行为会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寻衅滋事频次、强拿硬要占有或任意损毁他人财物数额、伤害的后果,可能会获刑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有更严重的寻衅滋事行为比如纠集他人实施上述犯罪行为、频次达到3次或以上、损害后果严重等等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那么量刑的起点就会加重到有期徒刑六年。

  (五)相对于主犯,我国刑法对于从犯有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规定,当然这要根据从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犯罪情节严重程度以及犯罪性质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加以确定。毕竟其社会危害性小,对犯罪结果所起的作用有限,因此,相对于主犯来说给予从犯相对较轻的刑事责任应也附合我国罪刑法定的原则。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寻衅滋事罪从犯怎么量刑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一般只有构成了犯罪的情况下,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