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处理 > 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

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28 16:01:57 人浏览

导读:

面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些过错方会因为害怕自己背负责任,选择了逃逸,但是逃逸的法律后果会严重一些。那么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面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些过错方会因为害怕自己背负责任,选择了逃逸,但是逃逸的法律后果会严重一些。那么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

  (一)交通肇事逃逸处罚属于行政处罚,处罚方式包括吊销驾照并且终生不能驾驶机动车辆,如果情节严重的还要涉及刑事责任,依据刑事案件处罚条例进行处罚。除此之后还涉及到民事赔偿,对受害人做出经济补偿。

  (二)经过交通管理部门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事故,并出具事故认定书的案件,即使事故双方彼此和解,做出合理的经济赔偿,也不能撤销行政处罚,依旧会吊销驾照和终身禁止驾驶机动车,撤销案件指的是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处罚的撤销要通过公安机关的审查批准,通过撤销的案件,公安机关要做出撤销案件通知书,通知当事人,并报送检查机关。

  二、肇事逃逸处罚时效是多久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是有受追诉时效限制的,但公安机关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是有受追诉时效限制的,但公安机关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八十七条 【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 【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小交通事故后逃逸处罚方式

  (一)责任认定

  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无责任或只有部分责任,但如果逃逸,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司机就要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二)损害赔偿

  按《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赔偿费用少则几千块,多则上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如肇事车辆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发生交通事故后,赔偿时,保险公司有先予支付的义务。但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按《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就不再承担保险责任,车主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费。

  (三)行政处罚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第2款规定,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司机,不论其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大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四)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的,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按《刑法》规定,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此外,法律还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司机逃逸,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上述人员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交通事故逃逸处罚能撤销吗的相关知识,如果情节严重的还要涉及刑事责任,依据刑事案件处罚条例进行处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